持续发烧是什么原因持续高烧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9日 点击:[20]人次
持续发烧是什么原因 持续高烧怎么办
一、持续高烧要如何是好
高烧所具有的危险性,应引起相应的重视。小孩发烧更会引起大脑损伤造成残疾,成年人如发热时间过长,也会对内脏造成损害,甚至发生生命危险。因此此病发生时,一定要采取急救措施并及时送医院。
高烧体温在39度以上称高烧。它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一般表现为:病人面色潮红,皮肤烫手,汗多,呼吸和脉搏增快。(一般体温每升高1度呼吸频率可增快4次,脉搏增加10次左右)。
如发热过高,体温超过41度,持续时间长会影响人体各组织系统及器官发生功能障碍,特别是对脑、肝、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故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改善机体机能。
物理降温法:
1.水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额部、枕部以保护脑组织。
2.用30-50%的酒精或32-36摄氏度温热水擦拭病人颈、腋窝、胸背及腹股沟等处。
药物降温法:
1.成人口服阿司匹林或复方阿司匹林0.3-0.5克。
2.小儿服用小儿解热灵。送医院找出病因,给予针对性治疗。
二、导致癌性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中后期癌患在午后或夜间出现发热,此时,家属多会惊慌失措,担心是否病情在迅速发展,或是合并严重感染,恐怕危及生命。往往要求医生立即采取措施,使升高体温立即恢复正常。随着肿瘤治疗学的发展,感染已成为癌症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和死亡原因。引起癌症病人发热的原因大致可因为:
1、肿瘤本身发展导致发热当癌症处于进展期,由于癌组织生长过速,血液供应不足不能满足其需要,会有大量处于中心的癌细胞坏死液化,坏死液化的细胞能释放出致热物质,从而使病人的体温升高。同时,在癌组织的刺激下,机体发生白细胞向肿瘤组织浸润等免疫反应,白细胞释放出的致热原也能引起癌性发热,特别是在病情发展扩散时更易发生;另外因放、化疗导致肿瘤细胞被大量破坏也能引起机体发热。
2、合并感染发热大部分肿瘤患者会因肿瘤本身或接受治疗使得免疫力降低,尤其是化疗后白细胞偏低的病人,常因合并病房内交叉感染引起发烧。由于患者身体虚弱,有些存在于正常人体内不致病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口腔中的细菌等在癌症病人体内也会引起感染。尤以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癌、结肠癌、胃癌和肾癌多见。
晚期肺癌由于合并支气管阻塞,痰液排出不畅,因而肺癌合并感染机率更高。癌症病人的感染菌种最常见的是细菌及厌氧菌,在全身状况很差的患者还常合并有真菌感染。另外,病变部位炎性分泌物排出不畅及一些治疗措施如留置导尿管、静脉插管、反复静注等,若消毒不严,亦会发生继发感染而引起发热。
3、其他原因使用某些抗癌药物,有发热的不良反应;癌症患者长期营养不良、过度消耗,致使体温调节中枢失去平衡等等,都会引起癌性发热。
癌性发热的四大特点:
1、血常规检查无异常癌性发热,即使是高热,有时血常规检测也无异常表现,而大多数疾病的发热均伴有白细胞升高和血沉加快。
2、低热持续时间长癌性发热可达数周以上。多见于午后或夜间发热,发热前不会觉得畏冷发抖,反而会觉得烦热。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摄氏度之间,伴有感染时可出现连续高热,感染消除后仍会持续低热。
3、抗生素使用无效癌性发热,使用抗生素后热度不退,但应用化疗药物治疗后,可使发热(尤其是高热)减退。
4、发热可为首发症状癌性发热有时为癌症首发症状,其后才出现肿瘤增大,压迫所引起的一些其它症状。
三、发烧病因有哪些呢
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1eukocyticpyrogrn),如白介素(IL一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四、中医有哪些治疗发烧方法
发汗退热法。这是最常见的退热方法,适用于感冒发热的病人。常见的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出现,无汗或有汗不畅,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两大类。
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明显,体温较高,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可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风寒感冒表现为发热较轻,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治疗上应该辛凉解表、发汗退热,可以用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热颗粒来治疗。同时,我们还可通过多喝热水,多盖被子捂汗、洗桑拿、用热水泡脚的方法发汗来起到退热的目的,但洗桑拿要注意保暖,不要受风;发烧时皮肤的毛孔都闭塞,刮痧能使毛孔开泻,里面的邪气可以排泄出来,也有退烧的功效。
热者寒之法。可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四大”症状,即表现为高热不退(大热),汗出较多(大汗),口渴喜喝冷饮(大渴),脉象洪大而数(大脉)等症状,就是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可用中药白虎汤来治疗。如见高烧不退,烦躁,口燥咽干,大便干燥,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状的,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可用三黄片来治疗。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喝些冷饮料,但由于药物和饮料都偏属寒凉,易伤脾胃,要适可而止。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的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可将冰块放在额头、腋下等部位或用酒精擦浴的方法退热。此外,还可按住风池或曲池穴10分钟,达到发汗退热的效果。
通腑泄热法。也叫做“釜底抽薪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甚至病人出现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等症状。这时要用清热的药物同时配上通便的药物,大便排下后,热也就降下来。这就是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临床上可以用防风通圣丸来治疗。还可适当吃些西瓜或容易拉肚子的食物,但注意不要造成过度腹泻。此外,按摩天枢、大肠俞、大横、内庭等穴位,也能起到通腑泄热的功效。
滋阴清热法。即用滋阴的药物来治疗阴虚发热的病症。主要适用于由于阴虚而导致的胸口发热,手脚心发热,伴有烦躁不适,夜间出汗等症状,多见于体型瘦弱的人,也常见于患有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疾病。此时不能应用前面所讲的方法,而应该滋阴清热,可以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来治疗。还可按摩照海、太溪、涌泉、三阴交等穴位,多吃鲜藕、菱角、鸭梨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