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如何在仕途崛起的多亏了这三位伯乐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4日 点击:[22]人次
韩愈是如何在仕途崛起的?多亏了这三位“伯乐”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唐朝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文韬武略,对于内政也是非常精通,在朝廷可谓德高望重,但是他命运坎坷出身并不显赫,他的发迹,还要多亏了下面几位伯乐的相助。
韩愈文韬武略,是许多文人和官员们心中的偶像。他先后担任过中央党校和教育部的主管(国子监祭酒)、司法部副部长(刑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人事部副部长(吏部侍郎)、监察部部长(御使大夫)和首都西安市市长(京兆尹,当时的京城是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市)等职务,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但,我们知道,韩愈命运坎坷,他两三岁的时候,父母亲就先后去世了,只好跟着哥嫂生活。十九岁的时候,他独自到长安参加考试,一考就是十年,接连考了七次。相当于现在先后参加了四次高考和三次公务员考试。结果不仅连个副科级干部都不是,而且连个蜗居也没有。时常叹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是郁闷。
那么,自誉为“千里马”的韩愈,他有没有遇到“伯乐”?是谁最早发现了他这个“千里马”?他的伯乐是一个还是几个呢?
第一个伯乐:超级英雄马燧
马燧,公元726年出生。身高1.86米,这个身高在当时一米七都算大个子的唐朝,可谓凤毛麟角,堪称“巨无霸”。他气概豪迈,能文善武,战功赫赫,与李晟、浑瑊一起,并称为中晚唐三大名将。
公元786年,十九岁的韩愈怀揣梦想,到首都长安参加准公务员考试(进士考试),没被录取。他决定留下来复习,明年再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经济遇到了问题,被店老板数次催要房租。实在没有办法之下,穷书生韩愈冒着可能被鞭打甚至关进大牢的风险,打着“老朋友子弟拜见王爷”的旗号,去大街上拦截马燧的“宝马”。马燧这天也许心情很好,没有大发雷霆,反而耐心询问韩愈家世,得知韩愈的父亲、叔叔、大哥都和他有交情。于是,就收留了韩愈,并为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给韩愈结清了亏欠客店的费用,并叫他吃住在家里,一边静心复习,等待明年的高考,一边教育14岁的马公子读书学习。使韩愈挺过了心理与生活上的难关。多么信任、多么高看韩愈啊!第二、把端庄贤淑、兰心蕙质,外公曾是总理(宰相)、父亲是河南省洛阳市司法局副局长(河南府法曹参军)卢贻16岁的女儿做媒给韩愈,把穷书生当千里马看待,这王爷当“红娘”的恩情该有多大啊!第三、韩愈在进入公务员队伍前后,马王爷没少帮他在中央领导、各部委一把手面前美言,对韩愈的成长进步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面对如此严重的恶意挑衅,皇帝唐宪宗下达了剿除淮西叛军的命令,并任命裴度为“剿匪”总司令(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裴度为了打胜仗,向皇帝提出了三个要求,唐宪宗爽快地答应了。裴度的三个要求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请朝廷任命韩愈为总参谋长(行军司马),协助裴度做好各项军事和政治工作。“剿匪”大军在裴总司令的统领下,在韩愈的上下协调和多方努力下,各路将帅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很快就完成了“剿匪”任务。
部队凯旋回到首都长安五天后,由于裴度的极力推荐,韩愈被朝廷任命为司法部副部长(刑部侍郎),从没有权力的一般副厅级干部(太子右庶子),升为掌握实权的副部级首长,进入中央领导视野,可以参政议政,一下子就飞黄腾达起来。
那么,裴度有什么背景?怎么有这么大的能量啊?据史书记载,裴度是唐朝最成功、最有威望的总理,是七朝元老,中兴名相(宰相,总理)!他为人刚强正直,能言善辩,知人善用,尤其擅长把握施政要领,凡是他陈情讲述的事,总能感动人心。就连宪宗皇帝也十分佩服他,对他的建议言听计从,毫不犹疑,赋予了裴度很大的权利,让他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
可是,裴度为什么要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荐韩愈呢?第一,公元729年春末夏初的一天,25岁的韩愈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后,去西安市大雁塔游玩,邂逅了30多岁的裴度。裴度当时尽管没有做官,但也是知名的才子,两人很投缘,彼此留下了联系方式。后来他们还一起参加公务员考试,算是考友。再后来经过不断交往,两人很能谈得来,成为了挚友。第二,裴度知道韩愈曾跟随董晋在汴州平过乱,有经验、有智谋、懂兵法。第三,有一天清晨,天还没亮,裴度去上班,路上突然遇到刺客袭击,紧随其后的一些官员由于害怕吓跑了。也在上班路上的韩愈得知后,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快马加鞭急速赶了过去,不顾生命危险去帮助裴度,裴度打心眼里感激,自然竭尽全力帮助韩愈。
韩愈一生几落几起,充满挫折,但他又是幸运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欣赏他的伯乐,才最终使千里马韩愈功成名就,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