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小说为何受到晚清市民热捧为什么晚清百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4日 点击:[22]人次
官场小说为何受到晚清市民热捧?为什么晚清百姓喜欢看官场小说
小说要流行,离不开读者的购买和阅读。晚清官场题材小说的读者群主要集中在上海等近代大都市。市民人口的不断增多,为小说的大量生产提供了市场基础。
晚清社会生活与文化上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市民阶层的发育成熟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初步凸显。这种外在环境的变化,催生了新质文化产品的需求空间。又由于官场题材小说现实性强、暴露性强、批判性强,很能激起大众的阅读兴趣,能够满足一般人的文化消费需求,甚至迎合了很多人的猎奇心理,使得官场题材小说受到普遍欢迎,读者甚众。
就像任何商品没有足够的消费者就不会有市场一样,晚清官场题材小说要是没有足够多的读者,也不可能会有它的生命力。所以,庞大的市民阶层的形成,是晚清官场题材小说繁盛的市场基础。
此外,官场题材中大量的官场笑话、怪现象甚至黑幕等,富于神秘性、传奇性、趣味性,使得官场题材小说切合了老百姓对特殊题材的爱好,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阅读心理,能够满足人们特别是下层民众一般的文化消费需求。这也是官场题材小说受到读者欢迎的客观原因。
那时,中下层民众在闲暇时间,没有太多的文化娱乐活动,最时尚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是阅读书报,对他们来说,看官场题材小说一类的文字,由于“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蒙混,罗掘、倾轧等故事”,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都比较强,很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发泄他们心头的怨恨。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了迎合市民猎奇的阅读心理,都写了大量奇闻般的家庭丑闻和生活琐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本身就是大量官场轶闻、怪事、丑事、笑话的记录,它们大多是以书中人物讲述某个人的小故事的形式出现的。
吴跃人把这类艺术特色称为“谐谑”。“谐谑”以其强烈的引人发笑的艺术效果为特色,而以揭露、鞭挞丑恶的社会现象、锐利地批判人性弱点为其终极目的。吴跃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评语》中,对“谐谑”所采取的夸张式对比手法、所具有的轰动效应及先笑后哭、喜而后悲的辛辣的讽刺特色进行了大量点评。
如:“绘影绘声,神情毕现,无殊抉此辈之心肝而表暴之。指陈弊窦处,竟是一面显微镜”、“笑肠欲断”、“盖看正面意思浅,看反面意思乃深也”、“诙谐百出”、“一举目一投足,无非怪现状”、“情节极变幻离奇,令人读之失惊。描写极淋漓痛快,令人读之失笑”。
由此观之,小说作者追求“谐谑”效果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就是要让小说能引人先笑后哭、喜而后悲,这样才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争相购买。《官场现形记》中,某个官员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常常先讲一些这个人上代祖辈与官场的瓜葛以及相关的奇闻趣事,再加上一些这个人过去靠什么发迹、靠什么得到官位等不大光彩的或见不得人的旧事来介绍他的身世和历史。
这一方面是为写人物的活动和塑造人物形象作铺垫,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带有隐私性质的家世、身世的小故事,增强小说的消遣性、趣味性、可读性,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如《官场现形记》56回,用大量的篇幅写傅二棒锤随钦差出使外国期间他本人和其他人出的洋相、笑料,以及他求钦差给他写假札子回国骗差使的“光辉历史”。这些小故事的大量穿插,就像为小说添加了不少调味的佐料,使小说显得更加轻松、有趣,而不至于枯燥死板,使读者读起来不容易感到累。
同时,阅读这类小说,了解无耻的官员、无聊的官场生活和黑暗腐败的社会,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形成现代民主政治以及其他一些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国民意识,提升自身素质。这是官场题材小说吸引读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