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出蜀很容易诸葛亮为何这么难呢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4日 点击:[19]人次
韩信出蜀很容易,诸葛亮为何这么难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在成都探访武侯祠后,怀着深深的敬意与遗憾,为诸葛亮写下的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千百年来传唱不绝。
诗中的“出师“主要指的是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
刘备在章武三年(223年)去世,临终前将天下大事以及幼子托付给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将来一定可以成就大事(一统天下兴复汉室),如果我的孩子不成器,那么就请您自取君位。”诸葛亮哭泣着说:“臣一定竭尽全力,报效汉室,至死方休!”
在经过数年休养生息,将夷陵之战失败以及刘备去世所带来的隐患都消除以后,诸葛亮为了刘备临终前的这个嘱咐(终定大事),开始了不停地北伐。
这是一个注定悲壮的征程,在正史上诸葛亮一共北伐了5次,震动天下,但战果寥寥,尽管丞相以经天纬地之才而竭尽全力,多次“出师”,终究“未捷”,最终病逝于五丈原,演义中将其演绎为“六出祁山”,由此为世人熟知。
刘备与诸葛亮等人之所以聚到一起,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兴复汉室”,他们梦想着像创建汉朝的刘邦一样,从蜀地出发,再造一段大汉的传奇,但他们注定无法成功。
前面说过韩信带主力出陈仓,是因为可以走水路运兵运粮,因为那时候有个蓄水量巨大的天池大泽将汉水与嘉陵江连接起来,同时天池大泽还起到了调节河流流速的作用,让汉水与嘉陵江的流速变得平缓,因此那时候他对外出兵时,可以大规模利用船只。
船只运输与陆路运输的区别是非常大的,船只载货量非常庞大,并且速度也快,更重要的是消耗也少,秦汉时候的船只可以载上50个人以及他们三个月所需要的粮食。
走陆路的话那就得靠人背肩扛,尤其是蜀地那样险峻的道路,哪怕是有牛马也用不上,一个人本身能运的粮食就有限,他在路上也每顿都得消耗粮食,可能在家里带着两百斤粮食出发,走两个月路上消耗了90斤,给前线送去20斤,他再带着90斤粮食回家路上吃,这个消耗就太大了。
诸葛亮后来好几次北伐都已经牢牢占据上风,但都无奈退兵,原因就是“粮尽而返”,为了解决这个粮食运输的问题,诸葛亮后来专门发明了“木牛流马”,还在曹魏地界进行屯田等等一系列活动,奈何已经回天乏力了,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水路运输这个条件,只能靠着人力肩挑背扛地搞陆路运输,因为那时候天池大泽已经消失了。
在公元前186年,也就是刘邦去世后的第十年,现在的陕西略阳、宁强一带爆发了大地震,影响范围极其广泛,造成了汉王山一带山脉的山体大面积滑坡,甚至于阻断了汉水,那些堆积的山石在汉水上游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天然坝体,将汉水截断成了西汉水和汉水两条河。
同时原本的天池大泽消失,汉水与嘉陵江之间也失去了联系,同样由于天泽大泽消失的缘故,它原本调节河流流量与流速的功能也随之消失,西汉水、汉水以及嘉陵江的流速变得极为湍急,诸葛亮不仅无法通过水路出去,甚至连在下游也无法运用水路运输粮食,因此在北伐过程中一直有着庞大的粮食压力,并且最后都没有得到解决。
刘备、诸葛亮等人聚在一起,是要向刘邦学习,要兴复大汉,然而尽管同样是被困在蜀地,他们所面临的环境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韩信可以从容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但没了水运加持的诸葛亮,却被牢牢封印在了那崇山峻岭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