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社会新闻

历史上的秦缪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21]人次

历史上的秦缪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大约在“六世余烈”的雄主出现前的两百多年里,大秦帝国并无鲸吞天下的蛛丝马迹,甚至灭国之祸都只在旦夕,先是被晋国死死压制,后又被魏国全取河西之地,文化上更是处于鄙视链的底端,其实他们好歹是周天子亲封的西方霸主,也是“祖上曾经阔过”的。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左传.文公六年》

穆公卒,葬于雍,从死者百七十人。--《史记.秦本纪》

近两百高级贵族贤臣伴随死去的雄主缓缓走进了殉葬坑,朝堂为之一空,其中就包括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子车三雄”。按照殉葬的出发点,嬴任好是想让臣子们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替他出谋划策,征战沙场,然而他似乎忘记了秦国的社稷更需要这些人才。

秦风《黄鸟》缅怀了子车氏三子以一敌百的战场雄风,在辛辣讽刺国君之余更悲痛地唱到:“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如此“苍天”,留他何用?

左丘明更是不依不饶地追讨:“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先王违世,犹诒之法,而况夺之善人乎!”活该他当不了齐桓晋文级别的霸主!

原来在这一刻,嬴任好同志生前所有的优质“人设”就此归零。

话说秦人之祖恶来本为商臣,沿用人殉之旧俗仿佛有所渊源,然其先替周天子西陲养马而为附庸,护送平王东迁之功而立国,礼乐文化的四百余年熏陶仍未令他们放弃蒙昧,而更可怕的是,秦穆公及后继者还远远低估了这一“理所当然”之举带来的危害。

▲稷下学宫的风采,终秦国五百年都未能望其项背

首先,平王东迁之后关中地区文化缺位本是事实,秦人重用外客实属不得已之举,《逐客令》中提及的几位亦只是一流而非顶尖人才,只不过秦人的舞台向来要大一些(人才稀缺嘛),但如果百里奚和蹇叔这些老头子不是提前寿终正寝,此番怕也不能幸免。

反观东方诸国,周公旦“敬天保民”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对人文的尊重早已超越鬼神,而人才和生产力的短缺亦是内因,除了少数奴隶之外,陪葬的多是器物和车马,鄙视链很快形成,后来秦孝公曾痛心疾首地说道“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碌碌无为的秦景公僭越了“黄肠题凑”的天子墓葬规格,还COSPLAY了秦穆公人殉的力度。

其二,秦人此后到景公时代,人殉都没有断绝过,贵族也争相仿效,其陪葬人数次数在两周时代都堪称一枝独秀。殉葬的心理阴影导致了“士子百年不入秦”的恶果,大量的秦人也因此远离故土并朝着文明的方向迁徙,秦国也因此而人口凋零,人才稀缺。

秦穆公之后,秦国的国力也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终春秋之世再无上佳的表现,反倒被晋国彻底阻隔了与中原的交流,文化程度一降再降,终于在战国初年成了人人鄙视的蛮夷。农业和经济也随之受挫,如鲁国推行“初税亩”与秦人的“初租禾”相隔了近两百年,当东方六国大步走向文明之际,秦人却几乎无可避免地滑向了深渊。

韩非子曾言“古秦之俗,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为历代秦君的荒唐之举做了精辟的总结。

总之,在位三十八年的秦穆公或许是老糊涂了,又或许是纯粹的自私和虚伪,曾经对人才的不拘一格变成了打包带走,礼贤下士变成穷凶恶极,宽容变得冰冷,当厚重的灵柩和陪葬的棺材缓缓告别人间时,一起下沉的还有秦国的命运。

或许,唯二值得说起的是还是秦孝公和商鞅,前者眼巴巴地看着宗庙里那个显赫的名字,终于想起了曾经的不二法门,一纸《求贤令》下终找来了走投无路的商鞅,开启了外客赴秦的先河;至于后者,其深刻变法的前提不止是国君的鼎力支持,唯有光脚两百年的秦国才有接纳一切的可能。

石材期刊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版面费

现代畜牧科技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