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是怎么回事三次叛乱的具体经过是怎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19]人次
淮南三叛是怎么回事?三次叛乱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在三国后期的曹魏,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了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史称“淮南三叛”或“寿春三叛”。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司马氏诛杀曹爽之后,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渐有篡逆之意,这自然引起了亲魏派的不满,而接近东吴的淮南地区,士马强盛,边境多务,也就成了反叛的多发地带,在短短几年内,这里便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叛,其中由诸葛诞发起的最后一次尤为激烈。淮南第三次叛乱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司马氏在平定诸葛诞之役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过人的谋略。甘露三年(258)正月,诸葛诞兵败被杀。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
三叛
毌丘俭文钦之叛被镇压后不久,司马师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于许昌,由弟弟司马昭接手掌权。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见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寿春叛变的王淩和毌丘俭皆相继被诛杀,十分不安,於是一方面在淮南笼络人心,一方面又蓄养死士以作自保。司马昭为了铲除支持曹魏的势力,听从贾充之言逼反诸葛诞,徵召他入朝为司空。
诸葛诞接到诏令后十分恐惧,于是在公元257年(甘露二年)杀扬州刺史乐綝,据守寿春反抗司马昭,又派长史吴纲带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当人质,请求援兵;此为诸葛诞之叛。司马昭於是率二十六万兵讨伐诸葛诞,驻屯丘头,并派镇东将军王基及安东将军陈骞包围寿春,派石苞、胡质及州泰领兵抵抗吴兵。东吴援军文钦、唐咨和全怿等趁包围圈未成突入寿春城,但其后王基建立起坚固的包围圈,文钦等数次突围也不能攻破。同时吴将朱异率军屯寿春西南的安丰作外援,被兖州刺史州泰击破。孙綝率军屯鑊里(今安徽巢湖市境),派朱异率领丁奉和黎斐等再前往寿春解围,但被石苞和州泰击败,太山太守胡烈更出奇兵尽焚吴军粮秣。
朱异因粮秣已失,拒绝再进攻。孙綝大怒,斩杀朱异,但因无力再战,被迫退还建业。被围困的寿春久久没有等到援兵,诸葛诞部将蒋班和焦彝劝诸葛诞率主力专攻一方以求突围,不宜困守寿春;但文钦认为东吴救兵必至,劝诸葛诞固守。诸葛诞不听蒋班的建议,更意图杀掉二人,二人於是逃出城投降魏军。后来,司马昭接纳钟会的计谋,伪造刚刚投降曹魏的全辉和全仪的诱降书信,又派二人的亲信将书信交给吴将全禕和全端等人。全褘等收到的书信后,果然率众向曹魏投降,此举令寿春城民大惊。
公元258年(甘露三年)正月,诸葛诞和文钦及唐咨等突围但失败,死伤枕藉,唯有撤回城内。而城内粮食已经接近枯竭,已有数万人出降,文钦亦意图尽释城中的北方人,仅以吴兵据守以减省粮食消耗,诸葛诞不听,更加因忌恨文钦而将他杀害,文钦子文鸯和文虎知道文钦被杀,於是投降司马昭。文鸯二人获封赏更令寿春的兵民丧失战意,最终司马昭在二月攻克寿春,诸葛诞兵败出城逃亡,被胡奋部下士兵击杀;吴将于诠亦力战而死;唐咨和王祚则投降。
司马昭手下诸将认为淮南地区仍为叛逆之徒所占据,这些吴兵的家室都在江南,不可放他们回去,要求把降兵全部坑杀。司马昭说:“古人用兵,以保全对方的国家为上策,只杀其首恶而已。吴兵得以逃回去,正好可以显示我国的宽宏大度。”结果一个不杀,把俘虏带回在三河地区接近京师的地方加以安置。又授予唐咨安远将军之职,其余的副将,也都给了他们相应的地位和封号,众人都心悦诚服。
五月,魏帝命改丘头曰武丘,以旌武功。这场战役中,南北双方投入的兵力分别为近三十万与二十五万,甚至大于魏灭蜀、晋平吴的规模。诸葛诞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准备不够充分,对贾充的试探也未多加考虑,而吴国的统帅孙綝军事才能平平,且深入魏境作战,补给相对较难;另外,诸葛诞和文钦之间缺乏比较牢固的合作基础,导致了统率层的崩析。所以战争仅仅持续了八个月就结束了。
与此同时魏国在长城(今陕西周至西南)一带还在与蜀军作战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这表明了经过三十年的养息,魏国的国力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