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社会新闻

李林甫能在唐玄宗身边受宠近二十年靠的是什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20]人次

李林甫能在唐玄宗身边受宠近二十年,靠的是什么?

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李隆基废掉同甘共苦三十年左右的皇后王氏,有抬举武惠妃的意思,由于朝野上下非常忌讳武氏家族(毕竟距离武后时代和武氏子弟跋扈才短短十来年),只能封武氏为惠妃,但一切礼仪待遇等同皇后。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为保全这个儿子不再夭折,李隆基煞费苦心,拜托给大哥宁王李成器抚养,让宁王妃元氏亲自哺乳,幸好李瑁顺利长大,他娶的妻子就是众所周知的杨氏,传说小名叫玉环,这是野史说法,真实名讳无可考证。

李隆基确实有想立武惠妃为皇后的心思,可多次受到非议阻挠,再次可以看出唐朝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即便李世民也好,李隆基也罢,谁也不会怀疑他们的威望,可他们不得不尊重制度,因为所谓帝制,皇帝本身就是一项制度,并不是做皇帝的就当真无所不能。

李隆基唯有退而求其次,既然武惠妃的儿子平安长大,深得疼爱,那么生母不能当皇后,自然就要动太子的心思。这时候,开元时期正直能干的宰相一个个被换掉了,像张九龄、裴耀卿坚持到开元二十四年(736),基本为前期的励精图治画上句号。不那么称职的或品质有问题的一个个上位,如萧嵩、宇文融到更典型的李林甫、牛仙客。

尤其几乎所有史书,历来都对李林甫充满批评,让后人对其先入为主,他是玄宗后期一系列祸事的始作俑者,李林甫堪称李隆基最完美的挡箭牌,最理想的背锅侠。

大部分人已经可以从男女关系变换得到一种可以信服的解释,因为李隆基要霸占杨氏,自然不会再扶持李瑁上位,难道将来年纪大了,想给自己找麻烦添堵吗?其实这只是表面一层原因。

另外还有一种更内在的原因,即便不提杨氏的分量,单从纯爷们方面看,李隆基也已经不大可能抬举李瑁为太子,哪怕他心里的确更喜欢李瑁。这一要害因素恰恰就是李林甫在武惠妃、李瑁母子之间纠缠太深。

随着皇帝对李林甫重用提拔,李隆基深知李林甫的能力,一旦扶持李瑁为太子,李林甫作为宰相与太子之间太过密切,其将来趋势毫无疑问是李林甫转向对未来储君的献媚。对正希望放松自己,与后宫妃子过一过享乐日子的皇帝来说,那就是亮瞎眼的红灯警告!在重于泰山的龙椅前面,即使当真宠爱李瑁,也绝对不会是李隆基所希望的太子人选了。

李隆基对李林甫的信任到底出于什么逻辑?李林甫上位主事不同于过去源乾曜、萧嵩,摆出一个各方面普通的核心来平衡宰相团队,李林甫是实实在在的主心骨。李隆基似乎特别需要一个像李林甫这样的人在朝堂控制局势。

从年龄上看,开元末年的李隆基快要奔六。由于三王悲剧的影响,李隆基尽管担忧李唐社稷的延续,可同时他更忧虑再度变生肘腋。试想李隆基这一生,确实多次经历宫廷危机,神龙、唐隆、先天前期接连三次,之所以他在开元前期不断调整宰相,一直都有高度的防范意识。甚至他把这种警惕放在一堆儿子中间,所以三王悲剧并不是凭空发生。

之前分析过李隆基不会选择李瑁,那么,在李瑛之后他为什么选择了看似恭顺无依的李玙?

因为这个忠王,确实非常小心谨慎,除了符合年龄比较大的条件外,另有一个契机,那就是李玙第一个生下儿子,给玄宗带来长孙李俶(就是后来的代宗李豫)。

一些笔记史料提到,在妃子怀李俶的时候,李玙一度非常纠结应不应该要这个孩子。因为唐朝前期的后宫悲剧太多,太宗儿子李承乾,高宗儿子李贤等,都有针对私生活与男女关系招来祸事。据说李玙曾偷偷找堕胎药准备拿掉孩子,还亲自熬好了,最后心中不忍而放弃(据史书描绘,当时重臣张说似乎有劝说过,所以后来肃宗李亨非常念张家的这份情,有安史之后的重要事件证明,这八成是事实。同时也能证明,尽管玄宗忌讳儿子与重臣来往,事实上这个李玙也并不安分),哪知道玄宗知道了,毕竟这是第一个孙子,心中喜欢,这才化险为夷。

虽然李俶讨了玄宗喜欢,可李玙与父亲之间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仍然长期处于恩怨纠葛中,这一直是天宝局势的一大主旋律,最后还上演父子分道扬镳的大戏。

李林甫在这对父子中间充当一个制造事端的媒介,这也是基于李林甫招来口碑不好的一个重点原因。都指他刻意迎合皇帝,那么究竟迎合的是什么?显然,李林甫为了保住地位,充当着李隆基意志的代言人。当年皇帝对姚崇宋璟等有杰出才干之人就十分小心,同时还打压裴光庭、萧嵩、宇文融、李适之等关陇贵胄出身的人,还包括不时排挤张说、张九龄这样有才学的文士翰林,临近晚年的李隆基更加没有安全感。

李隆基本身有才干,但他的心理却非常飘忽,猜忌心很重。好比为什么在天宝之初坚持不肯用才华声誉响彻京师的李白?都知道,李白在诗歌中到处宣扬自己是宗室出身,刻意营造皇帝所欣赏的道士气质,李隆基当真火眼金睛看透李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除了文学才华一无是处?

恐怕并没有那么单纯。李白在文学上给人感觉心高气傲,自比天下第一等人,可实际是另外一副脸孔,非常看重经营人脉,的确是靠博取名声想走“终南捷径”。尽管唐朝文人对此并不算什么丢份,好比很多出塞诗人同样就是为了建功立业,可李白的投机心太重,偏偏这一点被敏感的皇帝看出端倪。

李白通过道士吴筠拉关系到金仙公主、玉真公主那里,包括他自己和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据说也关系匪浅(可能出自野史,但李腾空的确对李白非常仰慕,两人交情究竟程度如何已经不可考证),还有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先生证实,李白对张说之子张垍也积极笼络,张垍为玄宗驸马,后来杜甫也在天宝九载笼络过张垍,有诗歌为证。

更有李白结亲宗楚客孙女,凡此几大关系网,条条都是让皇帝忌讳的地方。尤其宗楚客是什么人?韦后与安乐公主最倚重的外朝宰相,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最痛恨的家伙,宗楚客、宗秦客两兄弟都被李隆基所杀,虽然剩下这个宗氏和祖父在世不可同日而语,但李白的个性也让人头疼,加上太重的功利心,不论是否有实际的行政才干,李隆基对恃才狂放的李白怎敢放心使用?

而李林甫虽然表现出嫉贤妒能,打击排挤大臣的种种小人行为,但本人做事的效率没的说。在开元盛世时期,要维系皇帝各方面的体面生活,当时处于日益骄奢淫逸的风气之下,宰相如何既要保全皇帝颜面,还能各种开源节流,换做其他人,谁能拍胸口保证各方面让皇帝满意?

李林甫正是这样一个让李隆基很满意的人,他的确不是姚崇宋璟,更不是张九龄那种人,他们十之八九会劝谏皇帝,甚至驳斥皇帝的种种违背开元前期的行为。所以,李林甫的确“迎合”皇帝,但又能做到维系盛世体面,对皇帝而言就显得非常“难得”。

李林甫稳居相位不是一种侥幸,前面主持《唐六典》编纂(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李林甫毫无文学才干,认为这部书可能是张说或张九龄在集贤院主持编撰,却被李林甫夺名,还挂皇帝李隆基的名字),一步步精简繁冗机构,缩减财政开支,改变纳税方式从人头变为土地,适应当时多次拓边的军事行动,包括壮大边军力量,李林甫不是武则天时代只会整人的酷吏,的确是一个宰相的人选,还是玄宗那个处在盛世背景下当真需要的人选。

李林甫主持修订法律也是开元末年的成绩。删除无用不合时宜的条例达1300多条,补充修正多达2100多条。颁行律12卷,令30卷,式20卷,这不仅是唐朝最重要一次修订,甚至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元朝中原法律的制定。正因为李林甫遵循玄宗要求严于法律,所以李林甫用人也比较严苛,基本按部就班,不徇私情或少徇私情。这也是他非常清楚自己多年来得罪很多人的又一大原因。

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以李林甫的才干,假如也像姚崇宋璟或张说张九龄一样只当五六年,其实多半就可以得到名相的美名,哪怕有排挤张九龄等瑕疵,其实在姚崇、张说等人也半斤八两,所以,李林甫的成绩也未必逊色于姚崇宋璟。

总的来说,李林甫总揽工作、组织施行的能力确实非常突出。他不是张说、张九龄那种文人出身,所以讨厌文人,虽然出身宗室,实际却属于做小吏干实事一类人。

天宝以后,李林甫继续顺着皇帝的心思,虽然李隆基已经立李亨为太子,可又不愿意太子势力发展太快,皇甫惟明—韦坚案、王忠嗣案、杜有邻案、杨慎矜案……不断制造事端打压拥护李亨的人马。而李亨为自保两度离婚,舍弃一个个姻亲故旧,甚至恐惧后妃怀孕……

李林甫在号称英明神武的玄宗眼皮下胆敢这样,绝对不是他个人的嚣张跋扈,而是皇帝的确改变了过去的用人方式。李林甫的能力也促使李隆基更加依赖他,只是皇帝如此放纵自己,放纵李林甫,终究物极必反。但天宝后期发生的祸事严格来说并不是李林甫种下的过错,恰恰应该是李隆基自己疏忽懈怠的错,是皇帝把事情全扔给李林甫一个人操办,前后十多年,还要迎合皇帝好大喜功的骄矜虚荣,怎能不会把朝局拖到危机四伏的边缘?

网球天地杂志社

同行编辑部

财讯杂志社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