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为何最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20]人次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
贞观十九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六军,东征高句丽,一开始取得了了压倒性的优势,为何最后功亏一篑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高句丽是隋唐二朝东方边境一个极不安定的因素,隋唐几代帝王都想消灭他。隋文帝杨坚时就讨伐过高句丽,但三十万大军还未到目的地,就因瘟疫流行、粮草不济等原因而撤军;隋炀帝杨广更是举国之力,三次征讨高句丽,只换来了高句丽勉强服从的尴尬结局,此举也成为大隋灭亡的导火索。
大唐建立后,李世民一直没有忘记高句丽,但考虑到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一直没有兴兵讨伐。贞观十六年(642),终于出现机会,高句丽都督渊盖苏文弑君专权,施行暴政,李世民派去的问罪的使臣又被渊盖苏文强硬的怼了回来。
这个结果激起了李世民的满腔义愤,他仿佛又成了年轻的秦王,率领着部下奋勇杀敌!李世民不顾大臣们反对的声音,力排众议,决定御驾亲征,消灭这个蕞尔小国。战争机器就此开动,当年的“天策上将”又一次穿上了戎装。
第三、薛延陀在北方的威胁
李世民东征期间,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去世,其子拔灼上位,称为多弥可汗。他趁机南下侵扰,多亏大将执失思力、田仁会等将其击退,但多弥可汗贼心不死,随时有南下的可能。这个情况也是促使李世民撤退的一个原因。
后世很多人将此战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李世民没有听从李道宗的意见,趁平壤空虚,让其率五千精兵直趋平壤,而错过了机会。我认为这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唐军战斗力强大在野战上,多次实践证明,唐军五千精兵面对十倍于己的部队进行野战,也不会失败。但以五千兵力攻打设有坚固城防的平壤城,取胜的几率应该不大。
综上所述,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总结隋军的经验,吸取教训,落入了前人失败的窠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