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状元和普通进士差别有多大状元和进士两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21]人次
考上状元和普通进士,差别有多大?状元和进士两者难度有多大
在过去科举考试里,能考中状元的,都属于非常顶尖的人才。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例,当时的状元,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在殿试中荣获第一的人,含金量非常高。
因为在对于一个生活在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想要成为状元,就要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多重考核。
每一个考核的难度会不断叠加,享受的待遇也不断上升。如果他们通过童生试,就可以成为秀才。秀才可以享受见到县官不跪,免除赋税等待遇。
通过乡试后,秀才就成了举人。这个时候,就有直接当官的权力。不过,职位较低,大多是县官、教谕的职位。而且,举人还可以全家免除赋税。这是一个很大不同。通过会试、殿试后,他们就正式成为进士。而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也就是说,状元属于进士的一部分。但进士当中,并不完全是状元。进士被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就是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被称为一甲。除了清朝顺治年间,曾同时扩选两位状元的名额。大部分情况下,科举一甲一般只有三个名额,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人数较多,但并不固定。他们会被赐进士出身。三甲数量也不固定,他们被赐同进士出身。
当然,进士的待遇也不差。虽然他们没有获得状元,但并不代表这些人的能力一定比状元差。这也是为什么朝廷还要再设一道考核,让其中的佼佼者可以有机会再入翰林院。
根据《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的统计,清朝744位尚书中,进士出身占339人;左都御史430人中,进士占221人;侍郎781人中,进士数量接近六成。
在当时,大部分高级官员还是普通进士。毕竟状元成材率实在太低。这些人依然可以在朝廷占据重要位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名臣。如晚清名臣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虽然都考中进士,却不是状元。他们的成就,同样都不低。
所以,在过去科举制度中,考中状元,确实可以享受到一些特殊待遇。但是,在漫漫人生长路中,状元带来的特殊待遇,总会消散,最终仍要依靠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