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努尔哈赤与明朝的关系有多复杂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22]人次
揭秘:努尔哈赤与明朝的关系有多复杂?
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军进击建州右卫王杲之子阿台。
左卫猛哥帖木儿(清肇祖)的后代觉昌安(清景祖,努尔哈赤祖父)和塔克世(清显祖,努尔哈赤父亲)忠诚于明朝,为明朝镇压女真各部而奔走效劳。
但是很不幸,觉昌安和塔克世为明军做向导的时候被明军误杀而死。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鉴于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误杀而死,在对他们的子嗣努尔哈赤的待遇上破格优待,给予努尔哈赤都督敕书,还每年给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以示抚慰。
所谓敕书是进行朝贡贸易的凭证,没有这个东西,铁器、粮食、布匹等必需物资是没法买到的。因此,敕书这东西在女真各部落中非常值钱,谁有敕书,谁就拥有了物资,谁也有就拥有了权力。
努尔哈赤巧妙地利用了明朝对他祖父、父亲愧疚的心里,使得明朝不仅不是阻碍他统一女真、扩大势力的阻碍,还让明朝成为他统一女真、扩大势力的助力。
《明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到北京朝贡是从万历十八年(1590)开始的。以后的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九年、三十六年、三十九年,都到过北京城朝贡。除此之外,他的弟弟速尔哈赤至少在万历二十三年、二十五年、三十四年、三十六年,四次到过北京城朝贡。
当然来往总是相互的。明朝除了在北京城接待努尔哈赤、速尔哈赤之外,也曾派人到建州女真驻地进行过走访。
万历三十九年(1611)速尔哈赤死亡,明朝得到消息,当即派人前往吊祭。
随着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努尔哈赤的野心虽然隐藏很深,但也有所显露,明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有所察觉,他们提出对努尔哈赤和建州女真应采取必要的打压措施,却一直不被明朝皇帝所重视。
当万历三十四年(1606)到三十六年(1608),这三年期间努尔哈赤中止了自己一直坚持的进京朝贡,有人就认为:“建酋日渐骄横,东方隐忧可虞,而今努尔哈赤已并海西(女真),其志不小”。
但是明神宗是出了名的惰政,加上刚打完三大征,明朝实在没能力再采取行动了。
努尔哈赤也知道明朝急于要他进贡,因为明朝认为只要他进贡了就标志着他还没脱离明朝,依然是明朝的臣民。
于是他开始得寸进尺,决定先逼明朝先立界碑。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二十日,努尔哈赤主动约见明朝的辽阳吴副将、抚顺王备御,宰白马祭天,双方发誓言,刻界碑,竖于边界各处,规定双方的人员互不侵越。碑文为:“各守皇帝边境,敢有私越境者,无论满洲、汉人,见之杀无赦,如见而不杀,罪及不杀之人。明朝如负此盟,广宁巡抚、总兵、辽阳道、副将、开原道、参将等六衙门官员必受其殃。如满洲负此盟,亦必受其殃。”这说明努尔哈赤在与明朝的关系中逐渐掌握了主动权。
界碑立后,努尔哈赤兄弟当年一起去北京城朝贡。但是努尔哈赤以前是表示对明朝的忠诚顺从,现在是乘机与明朝获取利益,甚至利用朝贡的机会刺探明朝的虚实。
所以明朝虽然希望努尔哈赤兄弟来北京城朝贡,又不得不严格限制进贡人数,最少时从1500人减到只有15人。虽然如此,努尔哈赤仍不失一代枭雄的风采,这种极大的侮辱,依然不放弃这个机会,竟然还是派人前去朝贡。
万历四十一年(1613),努尔哈赤为了消除明朝的猜疑,决定派遣他的第十一子巴布海和部下30余人到广宁作为人质。明朝辽东巡抚张涛陈兵严阵以待,奏报明朝。兵部也难以辨别人质真假,认为留住反而容易受到欺骗,不如放回去更稳妥,就没有接纳这个人质。
后来明神宗万历对努尔哈赤进行了警告,然而明朝等到的却是努尔哈赤的一篇兴兵誓词,里面大致内容为:我部落兴兵打仗,是因为癸巴年(1593年)叶赫、哈达、乌拉、辉发、锡伯、卦勒察等九部联合侵袭我部落。承蒙上天厚爱,让我部落取得了最终胜利。阵上杀了叶赫部首领布寨,生擒了乌拉部首领布占泰。到了丁酉年(1597年),再一次宰白马洒血为盟,互结婚姻,以通和好。后来叶赫部背盟毁约,将许配给我的女子不嫁给我。布占泰是我收养的人,与我为仇,我讨伐他,杀其兵,得其地,他只身逃到叶赫部,叶赫部收留他,不交给我处理,因此我部落才想去征伐叶赫部。我有什么理由要征伐明朝呢?
女真部落
这篇誓词虽然说的是建州女真为什么要攻打叶赫部,但是也是对明朝的发泄。这篇誓词无论是内容还是语气,都反映了它是“七大恨”的雏形。
随着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与明朝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明朝已经料到努尔哈赤要攻打叶赫部,而且未来可能要进犯明朝。
明朝决定向蓟门调兵遣将,向户部调集军饷。在准备阶段,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明神宗万历皇帝为了麻痹努尔哈赤,派遣守备肖伯芝赶赴建州面见努尔哈赤,以文告申明大义。但是肖伯芝却是一位明朝虚伪怯懦的无能官僚,看不起努尔哈赤和建州女真,妄自尊大,作威作福,强令努尔哈赤跪拜圣旨,还装腔作势、不痛不痒的讲了一些古今兴亡以德服人的历史典故。
一代枭雄努尔哈赤直接怼回去了:“吓我之书,为何下拜?善言善对,恶言恶对!”对肖伯芝带来的明朝文告也没有翻看。
同年,明朝广宁总兵张承胤奉万历皇帝之命巡防边境,回来之后派遣董国胤要求与努尔哈赤重立界碑,提出柴河、三岔、抚安三处皆属明朝直接管辖,所有女真人必须驱逐。努尔哈赤勃然大怒,认为明朝此举是放弃两国盟好,不可自恃国大兵众,最终双方不欢而散。明朝单方面在边境上立碑为界。
叶赫部石碑
此时努尔哈赤与明朝依然保持着最后一丝体面。
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依然派人到北京城向明朝朝贡,这是最后一次对明朝表示忠诚。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从此双方彻底决裂。
结语
可以说,努尔哈赤的起兵反明既有努尔哈赤自己的深谋远虑,也有明朝的惰政荒政和李成梁的纵容等因素。比如努尔哈赤祖父与父亲是明朝卫士却被明朝误杀,使得明朝对努尔哈赤异常的优厚;再比如李成梁的养寇自重造成努尔哈赤势力极度膨胀,等等。
《清史稿》否定猛哥帖木儿,不承认清朝统治者的祖先曾属于明朝臣民,的确不符合真实历史。清乾隆皇帝尚且肯定他的祖先曾受明朝龙虎将军封号。
事实上除了乾隆皇帝,清代官书往往在孟特穆和福满的名字上头加“都督”二字,称“都督孟特穆”和“都督福满”。“都督”二字显然是明朝授予的。
明朝发给努尔哈赤祖父、父亲和他自己的敕书,一直保存到崇德四年(1639年),经清太宗皇太极下令在笃恭殿前才全部烧掉。正因为清太宗皇太极很了解他祖先的来历,所以明朝崇祯皇帝质问后金原本是明朝的臣民,为什么起兵叛变,《清太宗实录》记载清太宗皇太极的回答:“我们原为明朝臣民,不仅皇帝您这么说,即我也不否认。”
可见清朝统治阶层的祖先包括努尔哈赤在内的确隶属于明朝,都是明朝臣民。他们居住的东北自古以来也是属于中国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