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实行分封制结果却适得其反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20]人次
明太祖实行分封制,结果却适得其反
朱元璋是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为保证封建统治的长期稳定,明太祖年实行了分封制度。在腹部和边境地区,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被封为王。他们被要求主持军事事务和平息边境纷争。所有的封建诸侯都在封建领土上建立了皇宫,设立了官员,并命令“少卫兵三千人,多战士一万九千人”。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援引《皇明祖训》,号称清君侧,指国君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谋害皇室亲族),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是,为国"靖难"(意为"平定国难"),并上书于惠帝朱允炆。明建文帝派耿炳文、李景隆先后率领北伐军,都被朱棣靖难军击败。靖难军很快占据了河北的大部分,但进入山东后,遇到了盛庸、铁弦等部的顽强抵抗,经过三年的反复斗争,1404年(建文四年),朱棣攻陷扬州,进而击败长江守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齐泰、黄子澄、方孝儒被处死。历史上,这场战争被称为“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成为皇帝,改元永乐元年,称为明成祖。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继续加强封建专制统治。首先,继续消藩。明成祖被封王夺地,深感拥兵自重的封王威胁中央政权,继续实行消藩政策,使封邑王成为食衣税的寄生虫,把军事力量的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终明一朝,虽然有一两个诸侯王分裂,但没有导致国家分裂的情况。第二,建立内阁。明成祖即位初期,允许翰林院解缙等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治事务,提高了文官的地位。因为内务宫处午门之内,所以被称为内阁。内阁有5到7名大学士,但他们的地位很重要。内阁没有官僚或绝对官员,也没有决定权。重大事务仍然由皇帝决定。第三,将首都迁到北京。北平原是明成祖的主要土地。
靖难之役之后,明成祖继续削减藩王,这样一来,北方边疆防御系统就空了。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北方,明成祖决定迁都。1408年(永乐元),改北平为北京。北京城和大运河的大规模建设始于1406年(永乐四年)。明成祖从全国招收了20万名工匠和100万役夫,历时15年,建成雄伟壮丽,具有世界视野的北京城。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搬迁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所有机构仍设置其中。此后,北京成为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明成祖迁都北京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贵族的侵扰,控制东北地区,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维护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