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如何将劣势全部变成优势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8日 点击:[15]人次
汉文帝刘恒如何将劣势全部变成“优势”?
汉文帝刘恒如何将劣势全部变成“优势”?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随着汉文帝的陵墓霸陵被发现确定,关于汉文帝刘恒的话题很多。我也来谈谈这位历史上少有的节俭爱民的明君,是如何从一名藩王脱颖而出变成西汉王朝的天子,又是怎么从一名别人以为可以操控的“棋子”变成一名“棋手”,稳稳地操控整个汉帝国。
吕后死后,汉朝政局动荡,代王刘恒原来所有不利于竞争皇位的劣势全部变成“优势”,从而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
劣势变“优势”之一:不受关注,反而保住了性命。这个很关键,正是由于刘恒自出生以来一直不受关注,从而躲过了吕后主政时期的“大屠杀”。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刘恒排在第四,被封为代王,但在成为皇帝之前,他的名气实在太低,几乎到了被人忽视的地步。从刘恒的封地就可以看出来了,代国位置大概在山西的中北部,相比其他封国算是苦寒之地,还经常受到匈奴侵扰,当年刘邦的二哥刘仲就是第一代的代王,听说匈奴打过来,吓得弃城而逃。刘邦的儿子中,除了刘盈继承皇位,刘肥到了历来富庶的齐地,刘如意原来是也被封为代王,后来不舍得这个宝贝儿子去那么远,就改任了赵王。五子刘恢为梁王(刘友死后又被改为赵王),六子刘友为淮阳王(刘如意死后改为赵王),七子刘长为淮南王,幼子刘建为燕王。这些兄弟中就属刘恒封地最差了。正是由于刘恒不被重视,所以当他的其他兄弟被吕后疯狂打压之时,他竟然没受影响。到吕后死后,刘邦的儿子只剩下他和淮南王刘长了。
三、逐步压缩宗室藩王的势力。对待宗室藩王,汉文帝的策略使出了“安抚、拆分、打压”三招。首先,他对当年诛杀诸吕留下大功的刘肥几个儿子刘襄、刘兴居、刘章增封。其次,他还新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逐步将之前的较大诸侯国拆成几块或者多块,令这些诸侯国不能坐大。其三,就是打压了。汉文帝先后处理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反叛,处理了这两个“挑头”人员。客观来说,汉文帝对藩王的处理相对比较慎重,对诸侯王处理相对比较柔和,他的战略是以温水煮青蛙之柔劲,缓缓图之,慢慢削弱。后来他儿子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以及孙子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推恩令”才彻底解决了诸侯王做大做强的问题。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于政权的稳定,汉文帝的选择应该是正确的。
四、大力提拔新人。为了对抗老旧功勋势力,汉文帝刻意培养新人才。期间,不少政治新秀在他的大力提携下开始走上历史舞台,逐步崭露头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贾谊和晁错。他向汉文帝上书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藩王问题上他的对策为“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经济上,他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政治上,他提出“列侯之国”;还有制度礼仪上,他提出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事实上,贾谊的主张见识非凡,很有针对性,且很实用,包括“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实际就是推恩令的前身。但实施起来难度不少,因为当时的老功臣集团及既得利益者势力还是很庞大,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汉文帝选择地采用,将齐国一分为六,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经济上和政治上就采用了贾谊的计策,有些体制问题牵涉到国策和政体的稳定,汉文帝很慎重,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尽管如此,贾谊还是受到了功勋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嫉妒,周勃、灌婴等老功臣代表不断攻击贾谊,汉文帝在压力之下为了保护他将他放到地方,后来虽然再次启用,但不久后因对汉文帝一个儿子之死而内疚抑郁而亡。而晁错也是个人才,他的治边策略得到汉文帝的采纳,令边疆问题得到稳定,但他的削藩建议比贾谊还激进,汉文帝作为成熟的政治家,他不赞同激进办法。所以,后来他儿子汉景帝盲目采取晁错的削藩策,导致一场大动乱,花了很大力气才平息。
汉文帝刘恒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勤俭节约,恢复生产,平衡各方,令国家迅速稳定下来,为整个汉朝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令中国迎来第一个治世,后世将他作为守成帝王的典范。更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高明的政治手腕,审时度势,以柔克刚,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效果,帝王权术之高为历史少有!希望随着霸陵的发现,能引起更多人了解这个千古帝王,从而从他身上得到更多启发!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