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到了退休的年纪为什么一定要还乡呢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8日 点击:[15]人次
古代官员到了退休的年纪,为什么一定要还乡呢?
古代官员年老后,很多都离开任职多年的地方,告老还乡,他们为什么不留在原地养老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都会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发展,拼搏一生,在自己工作的城市购置房产,生根发芽。到退休年纪的时候大多数人会留在原地颐养天年,极少有回乡养老。然而在古代却不是这样的。
在很多古代影视作品中,我们时常听到“告老还乡”这个词,无论是七品小官,还是一品大员,只要到了解甲归田的年龄,都势必要离开生活多年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家乡养老。
那么古代官员为何卸任后都要返回故乡,留在原地养老就不可以吗?其实“告老还乡”主要和古代的一些政策以及古代人的思想观念有关。
卸任后的居住问题
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无论是都城官员还是地方官员,在上任时候就会分配好自己的府邸,官员在任期间可以免费居住府邸,但是没有所有权,离任的时候都要把府衙清空,以便下一任官员使用。
因此古代官员卸任之后,在当地是没有自己房子的,那么他们为何在任期间,不为自己置办房产呢?其实是因为各个朝代的政策都对卸任官员留在原地生活都有制约。
南宋时期,就有明文规定,各地各级官员休官后,三年内不能在任职地居住生活。如果任职期间在当地置有房产,三年以后也不能居住,违法者一律判刑。
到了满清时期以京官为例,天子脚下,寸土寸金,小官在京是买不起房产的。官职大一些的官员,虽然收入尚可,但是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避免过于瞩目引起皇帝猜疑,他们不敢在京置办房产。
而且紫禁城聚集着皇亲国戚,稍有不慎就可能得罪达官贵人,辞官后远离纷争,也是一种自保的方法。
由此可见,历朝历代古代官员的为官生涯一旦结束,就意味着必须离开为官所在地,回乡是最好的选择。
回到家乡后,凭借着昔日光环被家乡称为贤达人士,读过书、有文化、有过功名,所以即便不再为官,依然在十里八村有一定声望,受人尊重,这些老人在精神方面可以得到很大满足。
由此可见,古代的政策习俗跟当今社会比还是很有差异的。在当今社会,但凡来到大城市打拼都希望能扎根于此,政策也都有着很大包容性,只要有想法、有能力就可以在任何城市立足。
而古代政策却不支持卸任后的官员留在原地发展,古人的思想也是秉承着叶落归根的方向,无论在外打拼多少年,取得多高的政绩,最终还是希望荣归故里。归乡后,远离那些官场的是是非非,过一段宁静平凡的普通生活,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我们没有生活在古代,无法评判哪一种方式更好,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当今社会的便捷,尽自己的努力在所向往的城市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