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晋文公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称霸时就给晋国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8日 点击:[16]人次
当晋文公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称霸时,就给晋国竟然埋下了亡国的隐患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晋国的故事。
上篇文章,我们说了在当时周平王东迁以后的国际形势下,各诸侯国为了争霸和资源的需要,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而是四处征战,相互兼并(楚国为例)。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春秋五霸应运而生,他们纷纷扛起“尊王攘夷”的旗帜,保全了周王朝的最后一点颜面,而作为大周王朝鼎力之柱的晋国,自然也免不了这一步伐。
带领晋国走向巅峰的人,叫晋文公,姬重耳。
而定鼎晋文公霸主地位的,则是那一场著名的战斗,城濮之战。
二、极力盟好周围大国,为战争的胜利寻求外部的助力。
既然楚国内部的力量削弱了,那么 自己的外部力量也要准备好,做到以防万一。
前面我们说到“楚始得 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 、 卫, 楚必救 之,则齐、 宋免矣”,就是这个行动的第一部分纲领。
在第二部分纲领中,晋文公使用宠臣先珍之谋,使齐 、 秦两国 “喜赂怒顽” , 与晋结为联盟拒楚 , 以解除晋 国的 后顾之忧。
经过这两个步骤,齐国、秦国、宋国、鲁国等大的诸侯国,纷纷从晋楚之战中解脱出来,作壁上观。而楚国的小弟国家,也就只剩下“死忠”的陈国、蔡国了。
三、正面瓦解楚国战力,晋国霸主地位鼎成。
在与楚国的正面交 锋中, 晋 国恰当 地选择了 战场 , 避开楚国主力部队的 锋芒 , 然后以下军对组成楚右翼部队 的陈、蔡两国军队 发起进 攻, 楚右师战败。 然后 以伪循 , 诱敌深入的方法以上军攻楚左翼部 队, 楚左师 溃。
这样晋国就造成了事实上对楚的优 势, 掌握了主动权 , 使自己处于有利的 战略地 位 , 从而取得了最后 决 战的胜利。
孙子主 张在作战指导上 要 “致人而不致于人 ”,主张 “ 庙算”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
晋文公的作为,可算是孙子这一说法的有力例证。
这里还要说一则小故事,话说重耳流亡楚国的时候,成王问他,他日富贵了何以报之。重耳思索了下说:假如以后真富贵了,如果两军交战,我军必退避三舍,以谢今日之谊。
城濮之战时,为了骄楚人之兵,也为了表明自己讲究诚信,两军对垒时,重耳下令三军后撤,楚国元帅子玉轻敌,纵兵在后抄略,晋军退避三舍之后再次攻击,这个时候楚军的阵型已经大乱,加之有人在楚军后面大喊“楚军败了”,楚军惊慌失措之下,自乱阵脚,被身蒙虎皮的晋军战马一冲击,立马大败。
不管这个故事是否为真,在两军对垒时还想着别人“情谊性的帮助”,简直愚不可及,战争中哪有情义可言?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一举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春秋第二任霸主。
结语:
晋国,从叔虞建国,到三家分晋,维系了整整657年。
在这六百多年里,晋国充分的发挥了他大周王朝武脉的力量,北抵戎狄,南御“楚蛮”,在维护周朝的礼制和阶级统治中,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心力。
在这个过程中,有过“曲沃代晋”的“礼乐崩坏”,但是也有“合纵诸侯,一匡天下”的“盛世荣誉”。
当晋文公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称霸时,他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引以为傲的霸主地位,给晋国竟然埋下了亡国的隐患。
历史的烟云过去,世上已无春秋。
晋国就到这里,下篇我们将会走进宋国,看这个商王后裔 如何在大周王朝实行他所认为的“仁义”,如何在残酷的商法和文明的周礼之间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