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敢称帝为什么曹丕却敢直接称帝呢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8日 点击:[14]人次
曹操不敢称帝,为什么曹丕却敢直接称帝呢?
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在当时是独占鳌头,汉献帝也被他控制了多年,按照当时的情况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但他却一直没这么做,而是被他的儿子曹丕给完成了,为什么曹操一直不肯称帝呢?
三、烈士暮年,思想趋于保守,即便心有余也是力不足。
曹操一生征战,为一统江山征战四方,被封为魏公,加九锡时,已经58岁了,加封魏王时已经61岁,这个年龄在那个人均寿命只有25岁的乱世,已经是高寿了。所以曹操也知道自己虽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但毕竟是烈士暮年,去日无多。
垂老的曹操已经没有年轻时的冲劲和激情了,求稳怕乱,思想趋于保守,也是人之常情。
改朝换代,以魏代汉,这是天下大事,不得不慎之又慎,毕竟之前王莽篡汉,导致身败名裂的惨痛教训还摆在眼前。
封魏公加九锡,封魏王位在诸侯王上,这两次都引起朝野的许多反抗和诽议,比如他最倚重的荀彧就出来反对,希望曹操“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这让曹操大为震惊,曹操不得不思考自己的选择。
其实在曹操称魏王时,称帝已经水到渠成,只差临门一脚,最后一哆嗦,一层窗户纸的事,但曹操还是不想做王莽第二,为此搭上自己的后世声名,所以曹操选择锦衣夜行,把皇袍当衬衣穿。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走到了人生终点,他33岁的儿子曹丕,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在大臣有怂恿下,取代汉朝,受禅登上皇位,中国历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所以说,改朝换代到底还是年轻活,只有让年轻人去做。
曹操主观上不愿意称帝
人的主观上的想法是在客观条件的的影响下产生的,客观条件不允许,曹操是个聪明人,所以他是不愿意称帝的。
曹操不愿意称帝,除了过不了儒家士大夫们那一关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特殊身份角色——“士”。曹操的文才可是响当当的,比著名的“建安七子”还要高。所以,不管士族阶级承不承认,文化圈里不能没有曹操的一席之地,他自己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士”这个身份。
曹操正是有了这一层身份,他才可以做一些皇帝都没法做的事情。比如说,诛孔融。孔融是孔丘后人,东汉顶级士族的代表。孔融自视甚高,眼尖嘴利又目中无人,常常出口羞辱曹操。孔融等顶级士族掌握着当时舆论,他当堂指控,天下大乱,都是拜曹操所赐,勒令曹操辞去相位。曹操有再大的度量,也不能忍这个啊。
曹操杀孔融,之所以没有造成类似于后来的司马氏杀嵇康导致天下士人不与之合作的悲剧,这是因为曹操充分仰仗了自己即是士人,又是汉相的特殊身份。不管他杀了杨修还是孔融,都不影响帝权与士人的合作。直至今日,嵇康之死仍然被称为悲剧,而孔融呢,人们只记得他小时候让过梨。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有写到,“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以示自己对汉室的忠心。曹操常以周文王、周公为人生榜样,借《让县自明本志令》向天下人表明,我曹操至死愿当汉室的“征西将军曹侯”,永不称帝,算是对得起汉室,对得起天下士人了。至于自己死后,能否成为周文王,那就要听天命了。
曹操死后,历史也基本按照他设想的逻辑发展了。在汉室感天动地的三次禅让,和曹丕扭扭捏捏的半推半就中完成曹魏代汉。
曹操在后世眼里之所以名声差,一半是因为他没有当皇帝,另一半是因为小说《三国演义》。
如果曹操当了皇帝,唐太宗就不会说他“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儒生们也不会因为他以士人的身份掌天下之柄,仗着才能高,好处两头儿占,骂他“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
后人,尤其是现代人了解三国历史,通常是通过《三国演义》。拿《三国演义》当历史读,往往习不得历史观,反而身上会染一身说书的似的纵横家习气。张嘴闭嘴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以为自己读过三国演义就能撒豆成兵、运筹帷幄,五千年往事信手拈来,现代国家大事谈于股掌之间。这样的风气,从出租车司机,到国学大师,无不沾染。你跟他们聊曹操,他们倒是不像千百年儒生那样骂他了,反而对他很推崇。细问究竟,竟然得益于《三国》曹操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厚黑学。如此说历史,说来说去,只会将自己变成个说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