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宋钓鱼城为什么能阻挡蒙古大军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8日 点击:[13]人次
揭秘:南宋钓鱼城为什么能阻挡蒙古大军?
揭秘:南宋钓鱼城为什么能阻挡蒙古大军?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合州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巴东山地一个并不起眼的地方,位于嘉陵江边的山崖之上。今天如果亲临现场,钓鱼城可能都不算是一座城池,一个山顶范围并不太大的军事要塞。可是700多年前,这里曾经惊骇世界。蒙古大军纵横天下,偏在这里被阻挡长达30多年;距今整整760年前(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更是战死城下,导致忽必烈迅速从武昌撤退,赶回漠北同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延缓了南宋覆灭的时间,钓鱼城之战可以说是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战役。为什么具备强大优势的蒙哥大军会在这座小小山城下失败,长久以来主流意见都倾向于钓鱼城山城险要的论断,当然这是重要原因之一,可近几年重庆考古发掘的不断更新,逐渐让人接近历史的真相,钓鱼城真的是在山顶之上吗?
今天的合川钓鱼城景区
另外出土铁箭镞、铁蒺藜、铁爪钩、铁马掌、骨箭镞和礌石等文物,并有抛石机架设的痕迹。这种抛石机被宋人称为炮,就是根据杠杆原理发射石块出去。据史料记载,钓鱼城抛石机发射礌石的一般距离250步(左右脚各跨一步为一步),古时一步相当于现在1.53米,也就是说礌石可打中300多米外的目标。既然钓鱼城出土了礌石和有抛石机痕迹,那么,蒙哥被炮石打中受伤而死的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
如果真正还原南宋钓鱼城战场的情况,也就是说,通过南北两道一字城墙连接山体悬崖,外有环绕的江水,这几个元素构成了一个闭合的一字城墙。外围是外城,然后登山上去山顶建造的是内城。这种通过扩建加固的城防是把整个突出的山城半岛都纳入一体,因此可以有很大面积提供给军民生活,达到数十万才是可能的。人们到处挖池塘养鱼,开垦一些土地种田,开凿水井,长期固守这里才能实现,相当于水泊梁山一样的自给自足。
从进攻的一方来说,蒙哥大军清扫江面障碍,孤立钓鱼城以后,虽然蒙古军也有回回炮,由于濒临江岸的地方太狭窄,无法架设大炮发挥威力,这是去掉了第一层弱势。只有从东南面和西北面两个方向进攻。因此,前期是东面,后期是西面,蒙哥也都尝试了。
当地狭窄的山地条件,又导致失去第二层骑兵作战的优势。蒙古大军被地形所困,山路逼仄,施展不开,只能专注一线靠巨大伤亡的人海战术拼死强攻,所以十分被动。假如像今天所谓的钓鱼城只是山顶,蒙古大军可以攻入山上内城,是不至于二三十年都打不下来的,困也困死宋军了。
据清代《合州志》记载,嘉庆年间川楚等地爆发白莲教起义,波及合川一带,当地官吏与乡绅还在钓鱼城上筑守自保,在部分宋代遗址上修筑了城墙与城门,但布局与规模都比宋代小。
三、蒙哥为什么非要攻取钓鱼城?
公元1251年,拖雷的长子蒙哥登上大汗位。实际上在表面平静的过渡之下却暗藏极不平静的波澜。
蒙哥能够继承大汗位,其实是出于他的母亲,拖雷之妻唆鲁合帖尼的精心谋划。通过与远在西域的拔都联络,合力排挤贵由,利用术赤儿子们对贵由的不和,最后贵由意外身亡。拔都与蒙哥关系密切,以拔都威震西域的赫赫军功,和带兵前来参加忽里台大会,作为支持蒙哥登位的保障。最终把蒙古大汗的传承从窝阔台家族转移到了拖雷家族,而们蒙哥为了感激拔都,把西域领地基本都交给拔都众兄弟,达成某种联盟。这一方式导致拔都兄弟与察合台的子嗣不和,蒙哥反而又以大汗身份充当协调制衡。实际上,为后来海都以窝阔台子孙联合察合台子孙长期反对忽必烈埋下了矛盾。
窝阔台继位为蒙古大汗以后,曾经立下“长子西征”制度,因此,作为拖雷长子的蒙哥早年就跟随拔都西征,除了证明两兄弟关系亲密外,显然也说明蒙哥并非毫无军事经验的莽夫。
除了拔都兄弟的合作外,蒙哥能顺利即位还有一个优势——从小得到窝阔台抚养,直到长大才回到母亲身边。正如前苏联著名中亚史专家巴尔托德评价,这一时期的蒙古世界完全被拖雷家的蒙哥和术赤家的拔都重新瓜分,两家关系亲密无间。蒙哥登位以后进行第三次西征,拔都派出昔班的儿子巴剌汗参加,并听从蒙哥的三弟,同样雄才大略的旭烈兀指挥,攻占报达(今天的巴格达)。
总的来说,蒙哥是有实战经验的,只不过出于稳固统治,长期将汉地管理交给忽必烈,原本蒙哥对忽必烈可以说是十分倚重,忽必烈在原来金朝的行宫金莲川开设幕府,广揽汉地人才,汇聚众多文武豪杰,尤其对邢州的汉法管理获得很大口碑,势力蒸蒸日上。不久,忽必烈在名将兀良合台的协助下,更拥有攻灭大理的功劳,忽必烈采纳姚枢的建议,禁止原来的滥杀和征用奴隶的做法,尽量安抚当地各部族百姓。忽必烈让兀良合台讨伐其他地区,以刘时中为宣抚使,做善后工作,使云南大体较快恢复安定,忽必烈的威望迅速提升。
兀良合台征服各部后,遣使向蒙哥汗报捷,并将大理国主段兴智、波丽国主细嵯甫等人作为俘虏上献。蒙哥采取怀柔政策,放他们回去继续统治原属各部。许多蒙古勋贵听到忽必烈对当地的做法获得“贤王”名声,就提醒蒙哥防范忽必烈,认为在推行汉法治理上有大量贪财舞弊行为,在忽必烈返回北方途中就有了钩考事件(1256-1257)。蒙哥派出亲信阿蓝答儿、刘太平调查忽必烈,使其去职赋闲接受调查,为此,蒙哥还专门设立钩考局,足见把忽必烈及身边幕僚作为一起重大的利益集团来处置。
忽必烈原本很气愤,认为自己无辜受到怀疑,身边官员也都受到审查,除了个别蒙古勋贵将领和史天泽、张柔等汉地世侯家族,其他像赵璧、商挺、赵良弼、李德辉等重要幕僚,连廉希宪这样的西域高昌国出身的畏兀人都没能幸免。这一猜忌大约一年多,最后还是姚枢反复劝谏,认为蒙哥既是兄,更是君,僵持下去只有对忽必烈自己不利。忽必烈最后想通,决定向蒙哥认错,交出陕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实际控制权,将设置的安抚、经略、宣抚三等部门及下属机构全部裁撤。蒙哥将忽必烈调回漠北主持了一次僧道辩论会议,兄弟俩算是缓和了对立的关系。
正因为蒙哥希望在汉地树立自己作为大汗的威信,这才有了蒙哥不听劝告,要亲自领军攻打南宋的宏大计划,安排三路大军从西线、中路、东线全面出击。蒙哥统军走西路攻四川,以忽必烈统军从中路攻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宗王塔察儿(成吉思汗幼弟铁木格斡赤斤之孙,他是蒙古东道诸王中拥戴蒙哥的代表)走东路攻淮南,当蒙哥进入四川以后,再征调名将兀良合台从云南攻湖南,意图各路大军会师于长江然后一举灭宋。
原本这一计划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换成忽必烈也不见得会有太大区别。但是,很多人难以理解,蒙哥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走四川这一条路?更不理解为什么坚持要强攻钓鱼城?
今天的合川钓鱼城景区
蒙哥为了在南方汉地树立自身的威望,并非故意要选择困难。俗话说“射人先射马”,南宋半壁江山的防御屏障就在上游的四川,当时阻挡蒙古大军已经十来年。当年为了阻挡北方金军,三大战区就是川陕、荆州和两淮,蒙古前期突破陕西和攻下成都,其实已经具备一定优势,选择突破上游顺江而下避开中原艰巨的攻城拔寨一举消灭南宋是完全符合历史上攻取江南地区的军事原则。如果蒙哥再亲自拿下顽固的川东钓鱼城,更能显示他个人的能力这是锦上添花的点缀,只不过谁也想不到他就栽倒在这一点计算的失误上。
蒙哥死后,在鄂州前线的忽必烈匆忙与贾似道达成协议北撤,返回漠北争夺汗位。钓鱼城的胜利扭转了历史局势。此后,马千代替王坚为合州主将,景定四年(1263)张珏又代马千,几度挫败蒙古军进攻。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京师于大都(今北京市),正式拉开灭宋大幕。忽必烈汲取蒙哥败亡钓鱼城的教训,继续以突破中路荆州地区为主力,但万万没有想到,襄阳会成为另外一个“钓鱼城”,吕文德之弟吕文焕同样固守襄阳前后五六年,忽必烈对川东地区山城发动牵制性进攻,都以杨大渊为主将。元军基本占领了四川大部分,对钓鱼城形成步步紧逼的攻击态势。
1274年,元军攻陷襄阳。1275年,蒙古军再度大举入蜀,这一回志在必得,张珏留下王立守钓鱼城,自己率军驰援重庆。1276年正月,元军会师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南宋政权大事去矣。尽管如此,张珏仍旧坚守四川,王立等一举夺回泸州城,随后又收复夔州和涪州。12月,张珏改任重庆制置使,最后张钰失败钓鱼城交给王立继守,直到祥兴二年(1279)正月,王立降元,坚守三十余年的钓鱼城终于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