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粮草的地位十分的重要粮草到底指的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1日 点击:[11]人次
古代战争粮草的地位十分的重要 粮草到底指的是什么
还不知道:古代粮草问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即以农业为基础自给自足,粮食具有重要地位。在现代,物质方面的“温饱”也是小康生活的必要前提。因此无论古今,粮食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观刈麦》中描绘丰收景象:“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李绅则在《悯农》中描写饥年:“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种情景的鲜明对比,更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也始终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
在军事上,粮草更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甚至在很多时候决定了战争胜败。两军交战时,若有一方能够夺取或毁掉对方粮草,那就离胜利不远了——光是据城坚守,就足以令敌军自行退去。在曹操大败袁绍并奠定自己地位的一战中,就采用烧掉乌巢所囤军粮的做法断了袁绍后路。因此在古代战争中,将领们很重视粮草的后勤保障,不仅要提防敌军火攻,更要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的初衷就是为了平安运送粮草。那么古代的粮草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三国时期东吴士兵剧照
在一些特殊情况中,解决军粮问题也要依靠统帅的个人智慧,如在用兵之地抢敌方军粮,也就是“以战养战”。诸葛亮在陇上与张郃对峙时,就曾经使计割掉了魏军在当地所种植的几千亩麦子。战场上后勤补给断绝时,军马就会作为最后的补给,最极端的情况是以人肉作为军粮,《三国志·魏书》中就有记载,程昱在供给曹军军粮时,因本县粮草不足,便在其中掺杂了人肉,足足吃了三日。所以才会有“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说法。
结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国由于自然条件不佳、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种植业发展其实十分缓慢,直到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特别是在袁隆平院士发明杂交水稻后,我国才能做到人人能吃到大米,才能成功在短时间内做到全民“温饱”。《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一点,在我们能轻易吃到各种粮食时,也应牢记在心,更不应忘记古人曾经的经历。
参考资料:
《观刈麦》
《悯农》
《管子》
《论衡》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