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必须以率一道治万变为原则荀子为什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1日 点击:[16]人次
国家治理必须以“率一道治万变”为原则,荀子为什么这么认为?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荀子认为“道体常而尽变”,国家治理必须以“率一道治万变”为原则,根据不同社会空间结构、不同时间演化阶段,“宗原因变,曲得其宜”,由此荀子推出国家治理“维齐非齐和当之为贵”、“义利并存和礼法兼施”、“化性起伪和王霸并用”三个重要原则。
一、维齐非齐和当之为贵
国家治理是建立在人性论正确分析基础上的治理,由于人性本恶但能借由理性思维之路径由恶向善实现成圣目标基本判断,人类社会由于个体能力差异呈现静态结构差异化极大且由于个体能动性呈现动态结构变化基本状态,必须采取“维齐非齐和当之为贵”原则而因人而异、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地治理。
首先是“维齐非齐”。在荀子眼中,现实社会世界是个差异化极大的存在,从整体来看,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分类分层差异化分布结构,而且这种差异会随着社会进步呈现越来越大趋势,荀子关于社会分类分层差异化分布的判断,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呈现差异化基本特征,而是为了最后将差异化的个体存在组成一个整体的社会有机系统的存在,从而实现社会运行有序稳定发展目标,荀子说:“维齐非齐,斩而齐,枉而顺,下同一。”
二是“马上马下、各有所重”。在应对范雎问秦政问题时,荀子一针见血指出秦国过于注重法家霸道政策后遗症,极有预见性看到秦国过于强调以力兼人、征伐无度的严重后果,提出国家治理必须采取“马上马下、各有所重”因时演化的重要观点,这个观点在其再传弟子贾谊手中得到进一步阐发,贾谊将秦之短亡归结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认为国家治理贵在“去就有序、变化因时”马上可得江山,马下须治江山,得江山、守江山是完全不同两件事,得江山时重霸,守江山时重王,而王霸并重则可以长守天下,这也是汉宣帝提出“汉家法度,本以王霸道杂之”重要观点思想源头所在,同样对后面唐宋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围绕为何“国”的核心问题,荀子提出“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要观点,认为“能群”是人类区别于万物最基本特性且“国”是人类社会群的最高层级组织,“国”能够为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乘数和级数推动效用创造巨大价值,这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对世界治国思想重大贡献,荀子借由“国”这个枢纽,发现了个体和个体之间能够通过组织产生较原单个个体大得多效用的奥秘所在,由此“国”通过发展组织能力创造巨大价值想象空间被彻底打开,荀子借“组织乘数”——这个解开人类发展价值创造奥秘钥匙的再发现,找到了能够合理解释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思考源头,为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总结
围绕如何“国”的核心问题,荀子透过最宏观国家及最微观个体两个维度对社会进行深入考察,发现了人区别于万物“能思”、“能群”本质奥秘所在,进而深度发掘个体力量和国家力量两个推动社会发展最大动力源泉。荀子以广义人性论为治国思想理论内核,以内圣能思外王能群为国家治理展开主线,就“个体如何思”、“国家如何群”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对国家治理本质、原理、方法等国家治理重要问题作出深刻阐述,建构了一套以“一核双线”为总纲的先秦深刻系统完整国家治理运行理论体系,为中国建立统一国家运行体制机制尤其秦汉帝国创设提供了学术思想理论基础,同样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理论研究以及具体实践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