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的经过南宋最后一次战略进攻如何失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1日 点击:[11]人次
端平入洛的经过:南宋最后一次战略进攻如何失败
汴京之变
汴京守将为崔立,本来是金国的元帅级人物,受命坚守汴京,但后来以汴京城投降蒙古。他成为蒙古的汴梁长官后仍然劣迹斑斑,让城内的军民怨声沸腾。早已对蒙古心怀不满的部分旧金国降蒙将领以李伯渊为首,趁宋军入中原之机发动兵变,杀死崔立。之后李伯渊等向全子才军投降。
公元1234年,即端平元年七月初五,全子才率宋军进入汴京城,如此梦幻般地实现了岳飞等抗金将领一辈子都没实现的梦想。然而他们看到的,已不是《清明上河图》中那座繁华的都市了,曾经超过百万的人口只剩守军六百余人、居民一千多家。到处都是一片残垣断壁,破败的尸体和森森的白骨更是随处可见,城中没有丝毫的生气。
十五天之后的七月二十,赵葵率淮东兵五万赶到汴京与全子才会师。
收复汴京的消息传回南宋,整个南宋的朝廷几乎都沸腾了,到处是一片贺喜之声,宋理宗迫不及待地给官员们升官,统帅赵范进封东京留守,前线总指挥赵葵进封南京留守,全子才进封西京留守。宋理宗的意图非常明显,他要坐镇后方的赵范快点去汴京,要赵葵和全子才快点把西京洛阳收复了。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宋理宗感到自己即将成为中兴之主,却没想到蒙古铁骑已经在洛阳悄悄地等待宋军了。
八月初二,蒙古军以步兵执盾牌前进,把宋军的阵势切断成三部分,再以骑兵冲击。宋军则以步兵大阵为依托,战至中午,杀敌400余,夺得盾牌300多面,再次击退蒙军的攻势。
尽管宋军在正面战斗中不落下风,但这个时候已经断粮四天了,形势非常不妙。徐敏子认为东面蒙军是主力,于是率宋军向南方突围。蒙军知道宋军突围后,以骑射手在后面追杀。宋军的绝大多数是步兵,惨状不用细想也知道了,纷纷被杀死在逃跑的路上,一批战将几乎全部战死,最后只有徐敏子带同300步兵,吃了9天树叶树皮之类的东西,最终幸运地逃回了光州。
罪己待战
宋军在洛阳溃败的消息传到汴京后,赵葵和全子才知道大事不好,商量了半天还是认为只有撤军才最保险。否则在洛阳和河北的蒙古大军一旦合围,汴京宋军的下场可想而知。随即召集部队整装出发。由于在撤退之前,他们没跟士兵们交代清楚,所以士兵们都以为是去增援洛阳,结果出城之后才发现是往回走,顿时人心大乱,其实这个时候蒙古大军还没有到。宋军在撤军途中极无纪律,致使后军溃散,全部辎重遗弃在了中原。
由于赵范在开战不久后便反悔,宋军此次共出动6万人,结果是丧失近半、寸土未得。这给了宋理宗一记十足的闷棍。他首先处理了主战官员与将领:赵葵、全子才官阶各削一秩;徐敏子削三秩、放罢;杨义等停职。(赵氏兄弟与全子才后来又回到宋蒙前线,犯下了比端平入洛时更大的错误。)又知道自己估计不足在先,只将史嵩之改职为刑部尚书。
其次,宋理宗下达罪己诏。他骂自己“朕以寡德”,承认“兵民之死战斗,户口之困流离,室庐靡村,胳胔相望,是皆明不能烛,德有未孚,上无以格天心,下无以定民志”。“托予小子不替上帝名,欲图绍复之功,岂期轻动于师干,反以激成于边祸,至延强敌,荐食神州。”“斩桑伐枣破屋流离之状,朕既不得见;慈父幼子寡妇哭泣之声,朕亦不得闻。”表示要“下诏以陈轮台之悔,益申儆于边防。”
最后,宋理宗的对外态度发生了大转变。端平入洛的失败给了他很沉重的打击,先前一度高涨的热情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保守,并且贯穿在他之后的朝政中。宋孝宗虽然隆兴北伐失利,还是和虞允文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在治理内政上也颇有作为。宋理宗则是这次挫折后再也没有打起精神,余玠之死、刘整之叛等等南宋灭亡的种子就是在宋理宗的后期埋下的。
端平入洛后,宋蒙的联盟已经公开破裂。就在同年年底,蒙古使者王檝来到临安,谴责宋廷“败盟”。次年,窝阔台发动了全面侵宋战争。可以说,端平入洛是持续半个世纪的宋蒙战争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