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国一开始是谁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吗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1日 点击:[14]人次
顿国一开始是谁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吗
提起项城,人们立刻想到的就是某个牌子的味精,或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袁项城——袁世凯。比起豫东其他县市,似乎人们很难把这座城市和千年古县联系起来,事实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豫东地区,从来不乏历史古城。
项城,就其历史而言,堪称悠久。项城这个地名,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的项子国。
项子国是西周时一个小诸侯国,虽然国不大,但辈分不低。项子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季毂。据说季毂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伐纣时担任虎贲中郎一职。虎贲是周国的精锐部队,能在这样一支部队任职,说明季毂的军事素养很高。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因为季毂在牧野之战立下大功,所以将其分封到了今天的项城一带。
按照《礼记》记载的周代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禄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项子国君在史料中被称作“项子”,显示为第四等的小国,尽管季毂源于姬姓。不过季毂的后世子孙以邑为姓,据说这也是后世项姓的起源。项城,其名源于此。
诸侯小国多被吞并
作为千年古县,项城的历史演变比较复杂。
春秋时期,项城一带除了项子国,还有一个顿子国(今项城市南顿镇一带)。和项子国一样,顿子国也属于酱油诸侯——爵低国卑,疆狭民寡,逐渐衰落。
到了元代,公元1336年,项城县被废,但不久重新复设,隶属于陈州。
明代时期,公元1368年,南顿县被撤销,并入项城县,项城县隶属开封府陈州。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建国号大顺,下令将项城县改为项州。
李自成远在北京,对项城念念不忘,大概和当年的项城之战有关。众所周知,李自成大军崛起的转折点就在河南。公元1641年9月,李自成大军与陕西总督傅宗龙在项城一带展开决战,经过苦战,李自成大获全胜。随后,李自成大军频频告捷,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次战役的胜利,不仅击败了傅宗龙、汪乔年、杨文岳孙传庭等明军主力,而且控制了河南全省,部众发展到近百万人,一跃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这大概就是李自成将项城由县升格为州的原因所在吧。
不过到了清代,项城又改回了县的本名,依旧隶属河南省陈州府。
说文解字
“项”字,形声字,从页工声。该字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早期字形或左页右工,后世固定为左工右页。古文字中的“页”,本像一突出头首之人形,所以汉字中大凡从页者都与头首有关。只是由于古今音变,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出“工”是用来表音的偏旁了。
据《玉篇》,项是指脖子的后部。文献中有这样的用法,如《左传·成公十六年》:“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项,伏弢。”也可泛指脖子,如《荀子·修身》:“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冠的后部也可称“项”,如清代张惠言《仪礼图一》:“凡冠后曰项。”《仪礼·士冠礼》:“宾右手执项,左手执前进客。”此外,项还可表肥大、种类、古国名、古姓氏诸义。其中用为古国名者,如《春秋·僖公十七年》:“夏,灭项。”这里的古项国,位于今河南省项城市东北。古项国被灭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有项橐,秦末有项籍与项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