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大瘤足蕨

廉台之战中冉闵真的刚愎自用不自量力吗史料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1日    点击:[14]人次

廉台之战中,冉闵真的刚愎自用、不自量力吗?史料是如何记载的?

廉台之战发生在十六国时期,是前燕击灭冉魏的决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目前网上流传的各种小说或者史评中,廉台之战的起因被描述为冉闵刚愎自用自不量力,不顾众寡悬殊的不利形势,拒绝部将们劝他暂时避战的忠言,愚蠢简单地立刻冲上去与鲜卑军硬打硬拼,以至兵败被杀。但是当我们细察原始史料,却发现这些说法与真实情况全然不同,存在误解史料或断章取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各权威正史的研究,同时参考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对廉台之战进行了详尽严密的考证。

《晋书·慕容俊载记》的记载:“俊遣慕容恪及相国封弈讨冉闵于安喜,慕容垂讨段勤于绎幕,俊如中山,为二军声势。闵惧,奔于常山,恪追及于泒水。”

《资治通鉴》的记载:“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

由此可见,魏昌之廉台就位于泒水之畔,两者是同一地点,换言之,廉台之战的地点就是在泒水之畔的廉台。从史书中记叙来看,冉闵军队是有计划地向常山步步南撤,刻意把敌人引向廉台的河畔丛林地带交战,企图利用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以相对劣势的步卒击败鲜卑铁骑。 当然,燕军皆为骑兵,按说是能够很快就能追上冉闵军的,而之所以到廉台才交战,应该是因为冉闵一路上边打边撤,所谓“十败”,盖指从安喜之战开始,到撤退至廉台为止,一路连续10次击败慕容恪。

如图为今河北省地图,由北向南依次为:

再根据史书记载推断,慕容恪军的中军应该一共有两道前锋,一道是5000连环马方阵,一道用于在前面遮挡视线以迷惑魏军,如果两道前锋的人数相当的话,那么两道前锋合计1万人左右,两道前锋之后则是慕容恪亲自指挥的中军主力,是燕军的全军中枢,负有保护慕容恪的重责,因而自然要比前锋多得多,即便只有前锋的2倍,也当有2万人,那么中军一共合计约为3万人。 而鲜卑军分为三部,从慕容恪的部署来看,起决定性攻击作用的是“燕两军从旁夹击”,而正面的燕兵中军主要是用于暂时阻挡冉闵、以待两侧伏兵齐上夹攻而已,因而两侧伏兵人数应该不会少于正面燕兵的中军,那么按左右两侧军与中军相等、均为3万人的话,那么鲜卑军总人数应该至少有9万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保守的数字了,不能再少了,但是再多的话也恐遭人诟病说太夸张,所以我就取鲜卑军为10万人。

由于慕容恪骑兵即便是在平地上野战对决,也无法挫败冉闵的少数步兵,反而被连续10次击败,因而不得不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想出一个笨法子,也就是将最精锐的五千名鲜卑勇士用铁链锁起来,并牺牲他们的生命作为肉盾墙,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当然,连环马之前方还应该有另外一层骑兵,用于阻挡魏军的视线迷惑魏军,而将五千铁索连马放置在第二阵,以防被冉闵提前识破会改变突击方向,等近在咫尺才发现铁索就已经晚了。

慕容恪则率领中军的主力部队部署在连环马之后,为连环马前锋部队的后盾,冉闵“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亦即发现中计没有退路后,立即断然下令直冲慕容恪亲军,企图擒贼先擒王力挽狂澜来个鱼死网破,并顺风斩杀数百鲜卑勇士,突破连环马铁阵后直冲至慕容恪本人附近,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参军高开也在激战中因身受重伤而丧命,一度几乎力挽狂澜,但是这一切已经太晚了,因为两侧的燕军主力部队已经围上来了。

应该说,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行动还是很迅速的:“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但是正面的连环马鲜卑骑士却被冉闵本人瞬间斩杀数百人,盖因他们被铁链联结在一起,无法自由躲闪与还击,因而为砧上之肉任人宰杀,同理被冉闵部下所斩杀的也必然极多,很快就死伤殆尽了。毕竟,这些燕军将士无法自由躲闪,很容易被人砍杀丧命。但笨招归笨招,对付冉闵这种前所未见的强敌还是终究有奇效的,冉闵似乎也没有料到慕容恪居然会不惜牺牲部下将士们的性命去博取战争。虽然慕容恪牺牲了最精锐的5000勇士的生命,但是却有力地阻滞了冉闵军的突围进度,为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而这时冉闵兵力短缺的劣势开始凸现出来,而慕容恪的兵力优势则开始发挥出来,于是“围闵数重”,而这是此前世界上任何名将都不曾碰到的新情况,也是冉闵所事先根本无法预料到的,因而遭到挫败,全军覆灭。

凤凰新闻全行业开户

u渠道文档免费下载

百度自动发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