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北则为枳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8日 点击:[18]人次
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北则为枳什么意思)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什么意思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晏子使楚》――刘向(汉)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该怎么反辩“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哪有这么多事不理他就行了
我命由我不由天
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真的吗?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2000年前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羞辱晏子,故意安排手下在大家吃饭时绑了个齐国人从堂下经过,还高声大呼:“下面绑的是什么人?”,“齐国人!”,“犯了什么罪?”,“盗窃罪!”。
楚王本以为晏子会吃个下马威,没想到晏子非常机智,直接开始给楚王讲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橘子生长于淮河以南则是美味可口的橘子,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没法吃的枳子。叶子看着没什么区别,但是味道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生长环境的区别呀!我们齐国的人在本地不偷,到了你们楚国就偷,难不成是楚国的水土容易激发人民的盗窃欲?
当时楚王就被晏子怼笑了:真不能随便和圣人开玩笑,我这是自讨没趣了。
橘与枳傻傻分不清
好,这是一个机智的故事,可是作为科学爱好者,我们有必要问一句,晏子说的是真的吗?同一个物种在不同的地方长大品味也会变得不一样吗?
环境确实可以影响生物的性状,这是初中生物的基本知识,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晏子举了个不准确的例子但是楚王也没有发现,因为……
橘和枳并不是一个物种的果实,而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我国古代就没有深刻认识自然的科学传统,对动植物的观察也不甚细致(当然,同时代的西方也没好到那里去),所以古人对生物界的认识有很多谬误,比如“腐草为萤”,我们现在当然知道萤火虫是卵孵化出来的,想到观察到其实也并非什么难事,但是古人显然对这些“没用”的事情兴趣不大。
物种分类也是如此,是一门现代诞生的相当精细的科学,
创始人是著名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
。因为如果按民间常用的方法称呼,就会引发歧义与误会,给研究工作造成巨大困难,比如南方与北方的白菜指的可以是多种不同的芸苔属植物。
所以在科学界制定了一个给所有物种起名的规范,以植物为例,通过《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可以给每个物种赋予一个唯一的学术用名,使用拉丁文,这就是学名。
有了学名就可以细致地辨认物种了,因为有很多生物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实它们并不是同一个物种。比如本文的两位主角——橘子的学名叫
而且枳子的学名叫
是的,从生物学有角度来说,它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物种,甚至连属都不一样,学名的前半部分是属名,
是柑橘属
则是枳属。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晏子(或者当时所有人?)认错了,它们确实“叶相似”,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二者确实存在亲缘关系,而且相当近,它们都是
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芸香目、芸香亚目、芸香科、柑橘亚科植物
混乱的柑橘家庭
植物与动物不同,生殖隔离很弱,同属甚至是同亚科之间也是可以产生杂交后代的
这就让它们的关系变得更加不清晰了。在两个物种相交融的地区,常有很多天然的杂交后代,它们结出的果实看起来既像橘子又像枳子,古人无法找到二者间的明确区别,当然会认为这其实是环境不同造成的形态差异了。
柑橘亚科植物间的关系混乱的惊人,就像上面这张图一样。事实上因为植物的生命同期很长,细胞结构与动物差别很大,也几乎没有免疫系统,所以才能做到很多动物望尘莫及的骚操作,比如染色体加倍,或是异种嫁接,甚至是随意地跨物种杂交。这给农业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八倍体小黑麦,
小麦与黑麦的杂交,再把染色体加到八倍,集各种优良性状与一身的“人造怪物”
我有时候会想到,在2000年前晏子与楚王可能只见过橘子和枳子,而且也没有丰富的培植技术,所以北方人可能一生都吃不到一个像样的橘子。如果晏子能看到今天的橘子大家庭,一定会被眩目得说不出话来吧!
我是酋知鱼,一条随处可见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
《晏子使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
这句话的寓意在于说明:同样一件事物,由于环境的不同,其结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对不同的事物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复制。
同时,也说明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但是,
事实上橘和枳是两种不同的植物,两者虽同属于芸香科,但前者为柑橘属,后者则是枳属,两者不存在互相转化的可能。
柑橘相较于枳更怕冷,在淮北橘树无法在露天环境下长期生存,在当时也就根本不存在橘生淮北的可能性。
晏子和楚王受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无法准确掌握植物的种属,实际上是犯了重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