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很有才华为何他的历史评价不太好呢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16]人次
杨仪很有才华,为何他的历史评价不太好呢?
我国古代时期非常看重一个人的德行,如果这个人行为粗鄙,德行很差,那么就算是再有才华,也很难得到重用,三国时期的杨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记得有一位企业家在讲述他的用人之道时说:“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在三国这个人才的大舞台上,能够一展身手的多少都是有点才干的人。而对于用人的标准,古往今来都差不多,在领导眼里,有时宁可用一个有才无德之人,也不愿用有德无才的。当然对于有才无德之人依然是要限制使用的。
在西蜀集团里有个人物叫杨仪。这个人可以归入有才无德之类。他原本是荆州刺史傅群的秘书(主簿),后投靠关羽,又经关羽引见,见到了刘备。《三国志》载: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说他有才是因为他被刘备和诸葛亮赏识,并且随诸葛亮北伐,担任丞相长史加绥军将军。丞相长史的职务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协助诸葛亮处理日常军务。而杨仪把这个工作做得很出色。《三国志》中说:“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当时诸葛亮把军队的日常杂务以及规划调度等具体工作都交与杨仪,而杨仪处理这些事务来也是胡萝卜就酒——嘎蹦多脆,因此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要知道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眼里都不揉沙子,都阅人无数。杨仪能得到他们的赏识器重,说明这个人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场“魏杨之争”以杨仪的胜利而告终。但杨仪也没得意多久,回到成都给诸葛亮发完丧后,刘禅根据诸葛亮的遗嘱把大权交与蒋琬,而杨仪只是捞到一个参议(中军师)的虚职。杨仪这才知道自己被诸葛亮当枪使了一回,按今天的说法就是被“限制使用”了。以他“狷狭”的个性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但也无可奈何。终于有一天向当年一起对抗魏延时的战友费祎吐露了心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费祎可是个原则性极强的人,他和杨仪有本质的不同。当年在一条战壕里对抗魏延,杨仪是为私,而费祎则是为公。因此转过天来费祎就报告了刘禅。刘禅自然大怒,想要斩了杨仪,结果还是一直遭杨仪妒恨的蒋琬求情,说杨仪纵然有错,但看在他跟随丞相多年征战有功的份上把他贬为庶人就行了。杨仪这才逃过一死,被削职为民。但杨仪毕竟不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受不了这样的屈辱,也可能的确是为自己的言行羞愧,便自杀身亡了。
后来有人据此认为要造反的不是魏延而是杨仪。其实也不尽然,杨仪不过就是发发牢骚而已,未必就真有了反心。退一步说,就算他真的在手握兵权之时造了反,那么下场也肯定比魏延更惨,因为他在蜀军中根本没有号召力,也没有自己的党羽,所以“举军投魏”也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不过杨仪最终还是为他的口不择言,也可以说为他的“狷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结束了他的“有才无德”的一生。
如果为杨仪的一生复一复盘,可以说他跟对了主人,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本来是可以得到善终的。但他却私欲膨胀,削尖了脑袋钻营自己的蝇头小利,受到了挫折就心态失衡,怨天尤人,这个人的确太自以为是了。所以还是陈寿先生评价得准确:“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