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第一站长

夷陵之战中刘备到底有多大的把握呢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14]人次

夷陵之战中,刘备到底有多大的把握呢?

众所周知,夷陵之战是决定蜀汉国运的关键一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战前一年多,关羽横死孙权背后偷袭之手,这让原本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刘备势力,遭遇了沉重打击。但不久之后的曹操去世,还有东吴和曹魏关系的微妙冲突,却让刘备看到了机会。

这机会就是,可以趁乱取胜,火中取栗,甚至很有可能兵不血刃就重新夺回荆州。那么为何刘备会有如此认知,需要用刘备视角看这个问题才懂。

其实当时时局,对刘备而言是一场稳赚不赔的买卖。原因很简单,大致有以下四点。

第一:刘备大后方稳定了。

那个时候的刘备,已然经营益州数年之久,早已不是汉中之战时候后方不稳的状态。

政权稳定,意味着后方不稳定,出乱子的可能性很小,一场败仗不至于动摇刘备在蜀中的统治基础,给了他放手一搏的勇气。

这话言外之意就是,诸葛亮看透刘备自以为稳赚不赔的心思,想要帮刘备控制战争的风险。

在诸葛亮看来,刘备和孙权的战争,并不是一场一次就能决定胜负的歼灭战,更多打的是个声势,声势打出来之后,更多的是逼迫孙权,选择谈判妥协的过程而已。

刘备军出击的目的,是教训东吴,让他们将吞下去的吐出来一点。

毕竟东吴外部威胁比蜀汉要大得多,压力大意味着谈判的机会多。

可刘备要是亲征了,战争的规模就不可控了。一个帝王在前线可以决定的事情太多,从战争规模到战争时间,到战争烈度,身处前线的刘备都能一言决之。

如果刘备打上头,就没有了谈判的机会,也让孙权失去了妥协的可能,甚至迎来一场大败。事情也果不其然,前期打仗打得顺风顺水的刘备,最后打上头了。

一意孤行的他,面对书生陆逊浑然不觉对方有多么危险,反而很是看不起他。随后一场大火,将刘备的激情和事业浇了个透心凉,也让一场原本可控的,稳赚不赔的战争,成了刘备集团经受的最大挫折。

事态的发展,没有按照刘备的预想方式走,曹丕面对孙权称臣的接纳,也让孙权压力顿减,给了孙权对抗到底的底气。

失算的刘备,赔了自己手下最后的精锐。

那么如果刘备听从诸葛亮的意见,自己不出征,而是派遣大将出征会如何?

答案有两种。

第一种结局:通过不断在孙权和曹丕之间制造矛盾,随后以兵临城下相威胁,让无法承担两线作战的孙权妥协,和平换取荆州的回归。

第二种结局:即便战况不利,可是派遣大将出征的刘备军,也不至于全军覆没,那个时候的刘备军只需要退守蜀中,看曹丕和孙权斗法在伺机而动即可。

这样的结局,刘备一样有便宜可占。唯一可惜的是,刘备自己将剧本弄成了最差的结局。轻敌冒进的他,经历了一场惨败,也让原本一片大好的形势急转直下,弄得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之后数年,都在收拾刘备夷陵之战惨败留下的烂摊子。

历史人物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其必然性,在无数人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愤怒冲昏头脑的妄为时,其实要弄明白真相,只需要回归历史中即可。

刘备发动的战争,并没有错,反而抓住了最佳时机,唯一可惜的是,他败了,而且是惨败。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