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官场之风为何如此败坏慈禧道出了真相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15]人次
晚清的官场之风为何如此败坏?慈禧道出了真相
咸丰九年(1859年),年近花甲的张集馨终于撞了大运,升任福建布政使。时任闽浙总督的庆端是“根正苗红”的满洲镶黄旗人,没等张集馨到任就公开表示不欢迎他,阴阳怪气地说:“福建怎能容下如此排场的布政使,他又如何看得起我这个上司?等他来了,必须仔细察看一番才能将官印交给他。”
与他相反,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员往往混得风生水起。比如曾排挤张集馨的兰州道员和祥,没读过几年书,还因克扣军饷而受处分,但他是甘肃总督乐斌的门生,对乐斌极尽阿谀奉承,每逢“三节两寿”必送厚礼,所以顺利打入乐斌的小圈子。
乐斌对和祥极为关照,派他管理钱局事务。清朝的钱局相当于现在的印钞机构,自然是个“富得流油”的理想单位。和祥混在其中吃拿卡要,赚得盆满钵满,后又不断升迁,成了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庆亲王奕劻跟和祥一样,也是不学无术、贪得无厌之人。尤其在受到慈禧宠信后,他的官越做越大,捞的钱也越来越多。
奕劻曾公开“卖官”,当时很多著名人物都是他的“客户”,比如段芝贵花10万两银子买了黑龙江巡抚一职、盛宣怀花30万两银子买了邮传部尚书一职。奕劻还恬不知耻地号称“细大不捐”,简单来说就是大钱不怕多、小钱不嫌少,连门子收个“门敬”他都要瓜分一些。
奕劻因此聚敛了巨额财富,在英国的《泰晤士报》上也留有大名,驻华记者披露他在外国银行的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他虽屡遭弹劾,但依然青云直上。有人对此颇有微词,慈禧便对他们说:“奕劻干的勾当我能不清楚吗?但看来看去,还是觉得他最贴心。”当“贴心”成为官员晋升的资本,大家都不干实事而争相逢迎上司,官场的风气怎能不败坏呢?
随着“劣币驱逐良币”的荒诞剧目不断上演,大清终于从根烂起,开始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