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最近新闻

宋代十分流行火葬背后有哪些原因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12]人次

宋代十分流行火葬,背后有哪些原因?

由于受到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观念的影响,古代人们都习惯用土葬,火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发展和普及。

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火葬渐趋流行,两宋时期,火葬蔚然成风,并且一直延续至元代,成为我国历史上火葬最为鼎盛的时期。期间,火葬虽然受到了政府的各种禁令,但是效果不佳、屡禁不止。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人认为是因为当时佛教流行,而佛教的风俗就是火葬,中原受此影响,遂流行起火葬来。仔细考究,这并不合理,火葬的出现固然与佛教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三、宋人贫困,人多地少是火葬盛行的重要原因

宋朝没有汉唐时候那样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但是人口却在成倍地增长,人多地少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社会矛盾。

国家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之后,中原人口剧增,加上宋朝不宜兼并的土地政策,大多数土地集中在少数的王公贵族手中,许多农民丧失土地沦为佃农或者流民,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随着土地私有制程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土地被集中掌握在封建地主的手中,出现了"富者财产满布州城,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的社会局面。穷人死后无葬身之地的现象很是常见。

《夷坚志》中就有明确记载:

"鄂州地狭而人众,故少葬埋之所。近城隙地,积骸重叠,多舆棺置其上,负土他处以掩之。贫无力者,或稍经时月,濒于暴露,过者悯恻焉"。

面对地狭而人众,葬地无法合理分配,所以火葬势在必行,就连当地官员都束手无策,只好下令火化尸体。相对于土葬,火葬的开支较小,易被贫无立锥之地的贫困人口所接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京仲远丞相崛起甚微,祖父皆火化无坟墓,每寒食,野祭而已。"

由此可看出,即使是官僚士大夫在丧葬祭祀礼仪方面都如此贫寒拮据,更何况是平民百姓呢?

四、火葬方便卫生、省钱省力、不占土地

若选择土葬,在相对比较寒冷干燥的时节和地域中这种方式自然是可取的。若是在酷热的盛夏时节以及潮湿的江南水乡,尸体的存储变成了一个问题,土葬势必会持续很久,尸体也将腐臭,会加快细菌的滋生和疾病的传播。

而火葬经过对尸体高温的焚烧会消灭大部分的病毒和细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病菌传播的风险,切断了传播的路径。火葬更加健康卫生还方便省事。宋人记载道 :

"或以恶疾而死,俗云有种,虑染其后者而焚之"。

由此可见,宋朝时,人们为了健康和卫生都会倾向于选择火葬。

宋朝时期,奢靡之风蔓延上至文武百官下到平民百姓,甚至有些人竟然鄙视节俭行为,并不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福建闽南地区对于丧事风俗习惯极其重视。

"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

受此观念影响,人们对丧事和婚事一样大操大办,讲求排场才能体现出子孙"孝为先"。而火葬与土葬相比,成本更低,为了减少开支、节省财力,很多人选择火葬为方便之计。而且火葬不用大肆的开凿土地,宋朝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民众少地甚至无地,在此情况之下,土葬变得尤为奢侈,而火葬节省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

结语

宋朝时期火葬蔚然成风。而受传统儒学观念和封建伦理纲常的影响,宋朝统治者们试图通过一系列强制性的法律和诏令来禁止和压制此做法,但是效果不尽人意。

之所以难以禁止,是因为两宋时期火葬的流行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共同决定的。在生活无法保障的基础上,所谓的伦理道德也不值一提。

同时,火葬的盛行打击了传统的、繁琐的儒家礼仪思想,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入土为安"的生死观,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宋朝火葬制度的盛行也为后朝后代丧葬制度的演变提供了一定意义的参考,为元朝火葬风气的进一步流行和传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成为我国近代火葬的雏形。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国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