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第一谋士最后结局如何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17]人次
他是明朝第一谋士,最后结局如何?
他是明朝第一谋士,最后结局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说到明朝的谋士,大家自然会想到刘伯温,他跟三国时代的诸葛亮齐名,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说,朱元璋打江山过程中,刘伯温的确是帮了大忙,加上后世小说的渲染,刘伯温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不过要说到明朝初年的第一谋士,在历史上刘伯温还真比不了另外一人,此人就是朱升。
元朝末年,跟朱元璋一起崛起的反抗朝廷势力很多,包括张士诚、陈友谅等,朱元璋之所以能活下来,不被朝廷打压,主要是采用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朝廷见朱元璋并不称王,也就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让他扫平天下,而这一套战略方针跟刘伯温无关,而是朱升提出来的。
1358年,朱元璋攻打婺源时,听说当地有个隐士,名叫朱升,于是朱元璋屈尊亲自拜见,最终用诚心打动朱升,有点刘备三顾茅庐的意思,相比于刘伯温的话,朱升的出场更加高级,当年朱元璋就用一道诏书,把刘伯温请来了,而朱元璋请朱升却是亲自登门拜访,两人差距显而易见,至少在朱元璋眼里,朱升是超过刘伯温的。
后来朱元璋统一天下,其猜忌刻薄的性格也显露出来,许多功臣都难逃毒手,这是朱升早就看出,于是他率先提出归隐,洪武二年朱升以年迈为由告老还乡,得到批准后他带着家人来到沂淮地区,并在这边隐姓埋名,又经过多次周转,搞得朝廷都失去他的消息,彻底摆脱了朱元璋的控制。
反观刘伯温的做法,就远不如朱升高明,朱升的眼光很长远,早已看到功臣都难逃一死,所以率先走了,而刘伯温也看出这一点,也打算抽身而退,但无奈之下,朱元璋也不是吃素的,哪能让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呢,可刘伯温坚持离开,最终还是被批准,然而朱元璋却并没有打算放过他。
重视水利建设,兴修水利工程,提出“重农桑、薄赋徭”的主张,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抵御外敌,维护国土安宁,在很多方面都付出了不少努力。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野心的女子,为什么在临死前,将皇位还给了李家?并不是她傻,而是她发现一个大秘密。
武则天临死前,又重新恢复了自己皇后之位,并立李显为太子。
临死前留下的遗诏,“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她之所以有这样的做法,是因为她听取狄仁杰的建议。当时武则天纠结于皇位该传给谁?是自己的儿子还是侄子?这时狄仁杰说:“皇上,您认为侄子跟您比较亲,还是儿子?如果要将皇位传给儿子,以后很有可能会被祭拜。”
《旧唐书》有过相关记载,狄仁杰经常用母子关系劝说武则天,“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
经过片刻沉思过后,决定将皇位传给儿子李显。虽然她称帝,也无法改变当时的历史潮流,她抢了李家江山,但要依靠武家,但如果要将皇位传到武家之手,武家人以后在朝堂之上定没有立足之地。
她死后,后代免不了会与李家人发生争执,双方展开殊死斗争,引发战争,导致天下大乱,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无辜百姓。
她将皇位归还给李家,从侧面来说,也是保护了武家人。虽然她在位十几年,杀了许多李家的拥护者,但实际上仍有很多人倾向于李家,无奈她也只能传位给李显。
在她死后,还是能享受李家后人的祭拜,所以说她并不是傻,而是她发现的这个秘密。作为一名女性,能登上皇位实属不易,她能够身居高位,自然能看清很多东西。
更考虑到她死后国家的发展与后世对她的评价,才会在死后为自己立下一座“无字碑”。
武则天的一生颇为传奇,她所做的事有功也有过,“无字碑”也是想让后人根据她所做出的事情,对当时朝政起到一定的作用,来进行评价,可以说她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女人,也难怪能够在众人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