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妈生活常识大全下载清明将至怎样和孩子聊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6日 点击:[15]人次
清明节来临,不可避免要提到“死亡”这个话题,孩子会问“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之后会怎么样?”你如何回答呢?
生命教育,是父母给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一课,不仅仅在清明节,更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一)迎接鹦鹉的到来果果看完电影《里约大冒险》后,特别喜欢里面的鹦鹉,缠着我非要养几只鹦鹉当宠物。
我问他:“养鹦鹉可以呀,可是你了解鹦鹉的习性吗?它们喜欢吃什么?怎么喂养?要不要洗澡?寿命有多长?”
果果想了想,噘着嘴摇摇头。我顺势教育果果:“你想想,如果对一件事一点都不了解,没有准备,只是一时喜欢,你觉得能把事情做好吗?”果果难过地低下头说:“不能。”
果果不甘心,仍然想养鹦鹉。他开始找书、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多少种鹦鹉,哪种鹦鹉可以家养,鹦鹉的生活习性等等……
有一天果果跟我说,“妈妈,我现在特别了解鹦鹉了,可以养了吗?”于是我搜集了一些关于鹦鹉基本知识的题让他回答,鹦鹉爱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容易生什么病,生病怎么办,寿命是几年等等,果果都答对了。
我最后问果果:“果果,现在你知道鹦鹉的寿命平均只有五年,五年以后它就会死去,不能陪伴咱们了。在五年里也有可能会突然离开,你能接受吗?”果果看着我,没说话。我说:“你好好想想,真的想清楚了我们再做这个决定。”
第二天,他认真地跟我说,“妈妈,我喜欢鹦鹉,我还是想养,虽然鹦鹉寿命短,但我要在这五年里让它在咱们家快快乐乐的。”
经过反复思考和确认后,我们下定决心,让两只鹦鹉成为家庭成员。当天,全家一起去花鸟市场挑了两只鹦鹉带回家,果果小心翼翼地喂养两只鹦鹉……
(二)面对生命的消逝鹦鹉吃谷物的时候是把谷子里面的米吃空,但谷子的外壳还在,由于不了解这个细节,我们以为笼子里的食物足够,就没有及时补充食物,结果导致一只鹦鹉不幸死去了,后来问兽医才知道是喂养失误,我们都非常伤心。
这是果果第一次见到生命的消逝,对他的震动非常大。他呆呆站在笼子旁边看着死去的鸟,默默地哭了。
我问:“果果,你现在什么感受?”
果果沉默一会儿,抹了抹眼泪说:“特别难受。不敢相信,前两天还活蹦乱跳的鹦鹉,现在已经死了。”
我们并肩站在鸟笼前面沉默了一会儿,我慢慢地说:“你看,生命其实非常脆弱,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一种生命是简单的。”果果点点头,低声抽泣着。
我问:“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养,是把还活着的那只送回店里去,还是送给会养的人?”
果果想想,说:“要继续养,这次我要仔仔细细地研究,绝不再犯错了。”我看到那种坚定的眼神在果果泪光摇曳的眼中再次闪过。
我又问:“那对这只死去的小鸟,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果果想了想,抬起头问:“如果是人死了,应该怎么办?”
我说:“活着的人要和他好好告别,然后安葬遗体或者火化。心里惦念着,节日的时候去纪念他。”
果果泪光闪闪地望着我说:“那我们也要这样对这只鹦鹉,一起好好去安葬它。”
(三)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于是,全家一起举行了一个安葬的小仪式,用花瓣把死去的鹦鹉包好,和它告别后,把它埋在了院子里。
在这个过程中,果果一直默默注视着小鹦鹉,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后来我问果果:“既然每种生命都是脆弱又很复杂的。你觉得有的人想随便养个小动物当宠物,这样好吗?”
果果坚决地摇摇头说:“不好!一定要保证能照顾好它们才养。”
“我们怎么做能把它们照顾得更好呢?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养之前要看书,知道它们喜欢吃什么,怎么喂,知道它们容易生什么病,要预防。要问有经验的人,问老师,还可以在网上查。每天照顾它们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要细心,看有没有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
“说的对,如果是照顾人,可以通过语言交流,那照顾小动物可以怎么交流?”
“主要是观察,如果是能和人一起玩的小动物,比如猫和狗,可以摸毛皮摸骨头,听叫声,看它们的反应等等。”我对果果的回答满意地点了点头。
因为在鹦鹉这件事情上经历了波折,果果对活下来的鹦鹉非常上心。平时注意添食、添水,观察鸟毛、清洁笼子,并且每天写观察日记;全家出门旅行时,提前安排寄养,还写下详细的寄养注意事项,包括如何喂食、如何清洁等等。孩子通过照顾宠物,学习如何负责任,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四)给孩子的生命教育重视生命,尊重生命,是每个家长都应该给孩子人生重要的一课。每个孩子都对其他生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和兴趣。养一些小动物和植物,不仅可以让孩子收获很多知识,还能借此机会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学会爱护生命,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口头就非常空洞。如果全家能一起照顾动植物,并随时分享各自的心得,孩子在这种气氛下,能亲眼观察父母是怎么对待生命的,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对生命的责任感。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看似琐碎,但可以在意识层面让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贵,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而且全家共同的经历也是一种温暖而积极的家庭建设,可以把成员紧紧联系在一起,增进家庭成员的归属感。
本文节选自《给孩子鱼不如给孩子渔》一书。
关注“果妈总是有办法”,原创作者果妈陈玲玲,以果妈亲子原创案例为核心,提供专业育儿知识和亲子指导,培养孩子独立、自由、有信念,让孩子自己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