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生活小常识经典鬼谷子时代的国学通过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6日 点击:[18]人次
汉代时,著名承相萧何,有一次向刘邦请求说:“陛下, 请您将上林苑中的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吧!由于上林苑是皇帝打猎消遣的地方,刘邦听了萧何的话,不禁勃然大怒,心想:萧何如此大胆提出要缩减自己园林的请求,一定是接受了 老百姓和商人们贿赂。于是,刘邦一气之下,便命廷尉将萧何逮捕下狱,审查治罪。廷尉是位趋炎附势的奸臣,如果真的把萧何交给廷尉处理,就定会屈打成招。萧何对此也心知肚明,但他无力反抗,只能听之任之了。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有位姓王的侍卫官大步走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当初陈稀、黯布在与项羽抗争后,便相继谋反,您亲自带兵东讨。在这期间,就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在他的努力下,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承相也受到了所有人的拥戴。如果承相真有利己之心那么在您东讨的几年中,承相早已把关中之地占为己有了。对于这个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唯有真正的忠臣才不会妄为吧。萧丞相在那个时候都不为自己谋利,反而会在此时去贪占百姓和商人的小利吗?请陛下三思而后行,千万别错怪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 让天下百姓失望....这位王侍卫用简单的一席话,说中了要害。刘邦对此也深有感触,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鲁莽。于是,他立即下令赦免萧何。
鬼谷子云:“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从古至今,朝廷中的将相大臣,或因言行触怒帝王,或受某些奸佞小人的诬告陷害而得罪了皇帝,都会招致杀身之祸、灭顶之灾。但每当处于这种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只要能够遵从捭阖之道,说出一番很得体的话语,触动皇帝的内心,使他恍然大悟,就可以消灾弭难,甚至转祸为福。王侍卫能够救萧何于水火,正是因为他能够一语中的, 以“捭"之,是为了让刘邦了解实情,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才避免了-场冤狱。“捭阖”为《鬼谷子》的开篇,它在《鬼谷子》一书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但是基本含义还是指纵横驰骋,大开大合。鬼谷子认为,一开一 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认识它是学握事物的关键,也是游说活动中的行为法度。所以,它也是进行游说活动的最基本的和常用的方法。
“捭阖”的本义是“开合”。捭,本意为分开、撕裂。这里引申为开启。所谓“开”,就是指引导对方发言,进而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如他的意志、才能、嗜好、情趣等,以便探测对方的真实意图。固,本意为门扇,这里引申为关闭。所谓“合”,就是指隐藏自己的主见,沉默不言,以便观察实情,沉着应对。
其实,捭阖术就是告诉人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应该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要考虑周详,同时严守机密,懂得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把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都分析透彻,以便找出解决之道。
《鬼谷子》一书的 “捭阖术”在中国传统智慧中是独有的,它是纵横家们在斗智及论辩中最行之有效的一术。在外交活动中,纵横家往往在充分估计对方的基本情况后,就千方百计使对方“开”,这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实情,而“闭”则是坚定对方的诚意。一捭-阖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把意图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再根据不断探测,实施说服。说服时也是或者捭之,或者阖之,有时需要沉默,因为说之必失,因而要阖;有时必须开启言路,用讲道理去游说人,游说家、游说国、游说天下。捭阖两者必须密切配合,不能顾此失彼。一开一 合的反复,就像一个圆环,开合环绕其上,开到了极点又复归于合,合到了极点又复归于开。如此往复无穷地运用,就一定会成功。
在历史的进程中,大开大合也是常有的现象。所谓“捭阖者,天地之道也。”历史的巨变也常在开合中进行着。例如,我国建国后与美国等国“闭交”,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与美国建交,这种决策就是开合之术的最佳运用。总之,开合谋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形式,它将更有利我们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兴旺。当然,捭阖之术除了用于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在生活、社交、职场、从商中也很有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