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配资

当老师没有生活常识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6日    点击:[12]人次

来源:教师报 作者:马虹丽

说实话,我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相遇并不算早。

尽管在师范的教育学课本上早已无数次默念过他的名字,尽管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带领着一茬又一茬的孩子学习《致女儿的信》,但,于我而言,他就是那颗闪耀在在深蓝色天空中的星星,璀璨却遥远而陌生。

直到2013年,参加了赛教,成为了省级教学能手,实现目标的短暂失落之后,我决定从专业阅读入手开启自己自觉的教科研之路。彼时的我,如同蜜蜂一般,贪婪地循着香气寻找着蜜源。于是,这个被万千中国教师所推崇,哺育了像李镇西、闫学等一批名师的外国教育家,便理所当然地走进了我几近空白的视野。

我一句句地品读《给教师的建议》,一百条建议,几乎囊括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所能碰到的大多数问题。这些问题,历经了半个多世纪,依然那么鲜活,那么真实,那么普遍,那么深刻,似乎是为当下的中国教育、中国教师量身定做的。只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所关注的,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教育最本质的规律。这些规律,不分国别,超越时代。

没有艰涩难懂的理论,没有空洞抽象的说教,透过一个个平实而生动的文字,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己毕生的实践、观察与思考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娓娓道来。

他说:“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于是,我开始了有针对性的阅读。听名著小说,读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作品,读余漪、李镇西、黄厚江、余映潮、肖培东、王君等老师的教育教学专著。为了弥补自己的理论短板,王荣生教授的课程论系列,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系列,潘新和教授的写作本位系列等专业性较强的著作也成为了我的案头书。书读得多了,自己的课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每一课该教什么似乎更加明晰了,教学设计更有学理依据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加灵动自如了,课堂语言更加准确而精彩了,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关注也更多了。慢慢地,上课似乎成为了一种享受。

他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于是,我的教育日记由以前的零星偶尔为之,变成了每天记录。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中,对于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自己的认识慢慢地加深了,理论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2016年,我精选近四年教育日记中的近百篇文章,形成了一部成长书稿《当时明月在——我的教育教学手记》,来纪念自己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

他说:“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他们都是你的学生,但是你还应当有另外一个概念,‘我的学生’。你应当有10个或者更多的‘自己的学生’。”于是,在毕业班这个分数大战的战场上,在不遗余力地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成绩之外,每一年,我总在试图培养几个“自己的学生”。他们是我的知己,是语文的孩子。他们会跟我交流与中考无关的莫言小说,他们会跟我讨论晏殊父子的故事,他们会在我的“纵容”下在宝贵的早读课上去背诵他们喜欢的诗词歌赋,他们会在毕业之后依旧写信跟我探讨关于语文、关于人生的问题。最终,我们由师生变成了朋友,语文的朋友。

他说:“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他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他说:“课堂教学应当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即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的健康的疲劳感。”

……

这一句句凝结着毕生心血的金玉良言,从教时间愈长,感悟便愈深。这些温热而坚实的文字,让我一次次地抬头遥望远方,一遍遍地低头审视脚下,又一回回地叩问自我:今天,我和我们该如何做教师?

像他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像他那样——思考并实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像他那样——关注《教育的艺术》。

感恩,致敬,践行……

美国安德森肿瘤医院费用

赴美治病的中介服务机构

海外就医咨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