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生活小常识工匠的常识是一种至关重要的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6日 点击:[14]人次
欢迎来到四叶草堂,我是龙笑生。工匠的“常识”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知识形式,是在“干中学”的复杂情况下习得的。技能习得的五个阶段:①纯粹的初学者;②熟练的初学者;③胜任者;④精通者;⑤专家。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四叶草堂”,今天继续分享《建筑师还是蜜蜂?人类为技术付出的代价》一书的精彩部分。
麦克•科雷主张我们必须总是把人置于机器之前,尽管机器可以既复杂又精美;而且认为人类的能力以及足智多谋是不可思议的,是令人欣喜的。
当前,科学和技术现在处于社会的前沿,就像中世纪的宗教一样。科学技术的狂热的信仰者们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殖民时代传教士的狂热。那些不理解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不接受科学技术权威性的人,他们几乎被视为丧失了灵魂,他们必须从可怕的无知中被拯救出来。如果不能被拯救,就会被牺牲,原因是他们没有就业的可能性。国家如果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由大型跨国公司发展的各种技术,则被认为是显示出某种“严重的无知”,也被视为拒绝进入先进的技术提供给他们的人间天堂。
麦克•科雷建议我们应该认真地观察那些适合我们文化、历史和社会要求的科学和技术形式,并且把它们发展成为更为适当的技术形式,以满足我们长期的需要。现在仍然有很多人盲目乐观地相信,自动化、计算机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将把人类从摧毁灵魂的、乏味又繁重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让人类获得自由,以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进一步的建议是,这种情况将自动地使得一周的工作时间缩短,使得假期和休闲时间延长,其结果是“生活质量的改善”。实际上,这些系统的联合作用是汲取他们的知识,却拒绝他们使用自己的技能和判断的权力,使其不幸地沦为附属品,附属于人们开发出的机器和系统。那些不直接参与使用设备的人们仅仅是困惑的旁观者,不论是技术工人、设计者,是母亲还是父亲,或是教师和护士,他们的常识和知识、他们的实际经验越来越边缘化,几乎都成为“进步”的障碍。我们还有的希望是,通过考察这种“进步”的本质,争取找到由真正的进步构成的替代方案,并且让普通大众的大量参与到进步的定义和构成。
本书将频繁地涉及“常识”这个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严重的用词不当,实际上,它可以被认为并非具有 “常识性”。“常识”所指的是一种感觉,即感觉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这种感觉仅为某些工匠共有,他们都曾经当过学徒,并且在某个领域中有实际经验。工匠的“常识”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知识形式,是在“干中学”的复杂情况下习得的。我们通常认为,“干中学”就是体力劳动者通过学徒学习,或许还包括法律或医学的实践。本书也将频繁地涉及意会知识,这种知识的习得也是通过干,或者是通过 “做具体事”。
我们能接受什么样的计算机化系统?这个问题极其重要。有人说,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信息社会,或者说,实际上已经在其中了。人们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我们被“信息系统”包围了。我们接触到的这种系统,其大多数最好都称之为数据系统,经过适当组织和运行的数据可以成为信息,被人们吸纳、理解和应用的信息就可以成为知识了,在某一领域被频繁使用的知识就可以成为智慧,而智慧就是积极行动的基础。
如果我们认为获取知识的整体区域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如大圆形A所示的那样,我们将发现,其中有一个知识的核心小圆形B,被B覆盖的区域能够轻易地被还原为一个基于规则的系统,而圆环区域AB可以认为是代表具有探索性的、模糊推理的、意会的知识和想象。一个专家系统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使B扩展,以囊括A。麦克•科雷认为,设计良好的系统必须承认意会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能加强和提高意会知识。正是这种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互动才是重要的,而且正是这种以主观性为代价的对所谓的客观性的集中,才是现存系统设计中关注的核心。
麦克•科雷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还关注知识的再生产,并且频繁地涉及在“干中学”,因为其结果是人们习得了“直觉”和“专门技能”。它描述的是一个动态的情况,其中人们通过技能的习得,就能够整合分析和产生直觉。德雷福斯对技能习得的五个阶段做了区分:①纯粹的初学者;②熟练的初学者;③胜任者;④精通者;⑤专家。
其中第四阶段是精通者。随着经验的进一步增加,胜任者就到达了的精通阶段。在此阶段,他们已经习得了一种直觉能力,来使用各种模式,而不必把它们拆分成各种零散的特征来认识。德雷福斯称其为“整体相似性认知”、“直觉”或者“专门知识”,而且把它们定义为“由于有先前可参照的相似经验因此而做出毫不费力的理解……直觉产生于对情境的深入参与和对相似性的认知”。尽管精通者们是用直觉组织和理解一项任务,但它们仍然用分析的思维方式来考虑怎样完成该任务。胜任者和精通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精通者以直觉的方式理解问题,这种方式基于丰富的经验,而胜任者仍然必须依靠无亲身体验的分析方式理解难题。
第五阶段是专家。有了足够的经验,精通者就可以达到专家的水平。在这个层面上,不仅是情境,还有连带的决策都是以直觉的方式产生的,专家使用直觉的技能就能够应对不确定性的和不可预见的或者是成败攸关的情境。德雷福斯认为在做出理解和决策时,分析的思维和直觉并不是两种相互矛盾的方法,相反,它们被认为是在互补中一起发挥作用,但随着有技能的执行者的经验不断地增长,他们的方法也越来越趋向于直觉。经验丰富的人们似乎能够以整体的方式理解各种情况,而不必把它们拆分成各种分离的因素或特征。
20世纪80年代,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完整的计算机集成制造达到了顶峰,它很方便地用来说明用计算机化的设备拆分、最终取代绘图员的各种功能。在这一切中,不仅是把设计者的功能碎片化,然后输入到计算机里,还有,那些在车间里高技能的工作以及使工人有成就感的工作被摧毁了。这不再是供求的问题,不再是萧条与繁荣的问题,而是这些工作职位在技术上消亡了。先前在高技能工人头脑中的知识本来是可以每晚都把它们带回家的,而且也是他们讨价还价的本钱,但现在已经从他们的头脑中抽取出来了。凭借计算机的干预,这门知识现在已经被物化从而进入了机器,现在已经是雇主的财产了。雇主现在占有的剩余价值不仅仅来自产品,而且还来自职工,所以可以说,职工们给了机器生命,他们给予机器的越多,留给自己的就越少。
当人们考虑计算机化设备的各种用途时,他们得到的直接印象是,这种设备肯定会自动地加强使用其设计者的创造性,事实上,在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复杂交流被计算机疏远了,也被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疏远了,其结果是严重的,影响是深远的。让我们看一看建筑设计师的工作,过去,建筑师做设计时,要到工地现场查看进度,届时要与现场的工程师讨论,也许还可以修改设计。现在,视频显示装置使得到现场查看没有必要了,设计者和工程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话,设计者的图纸可以通过英国电信公司的电缆传送到工地的屏幕上。设计者亲自置身工地的环节被砍掉后,除了对设计的影响外,系统还会把设计师与机器越来越牢固地捆绑在一起,并且取消了设计师离开绘图室前往工地现场的环节。这个环节曾是必须的,但现在它不再是必要的。
在上述情况中,人的创造性被摧毁了,因此,必须关注的问题是,以后人们拿什么新技能输入需要升级的计算机系统中呢?我们对实体的物质世界的感觉将要丧失,原因是计算机设备的干预,工作将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在麦克•科雷看来,在未来的若干年,我们面临的深层次难题就是源于这种情况。人类可能越来越多地凭借现实世界的模型来工作,而不是现实世界本身,如果人类因此而被隔绝于宝贵的、在现实世界中的学习过程,被隔绝于意会知识的积累,那么各种难题就会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