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汽油切割机

蟋蟀的生活常识是什么难忘童年逮蛐蛐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6日    点击:[15]人次

文 | 陶玉山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上小学。记得每当放暑假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逮蛐蛐。

逮蛐蛐是很讲究的,里面的学问道道很多。因为逮蛐蛐的最终目的不是当宠物饲养而是斗蛐蛐,即将自己的蛐蛐和别人的蛐蛐放在一个罐头瓶改制的蛐蛐罐里,用根捋好的带须的草挑逗它们,让它们捉对厮杀决斗,最终以哪只蛐蛐放弃决斗,狼狈逃窜为结束。胜利的蛐蛐振翅昂首鸣叫,一副洋洋得意的神态,而蛐蛐的主人更是喜不自禁,洋洋得意;同时失败的蛐蛐无精打采,其主人更是灰心丧气,郁郁寡欢。

为了使自己的蛐蛐在决斗时立于不败之地,逮蛐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遇到好蛐蛐,要小心翼翼地捕捉,尽量不损伤其头上的须。据说,蛐蛐头上的须如同人的眼睛,如果损伤了须,其战斗力会大打折扣。其次,喂养时要注意营养搭配,不能给它吃蔬菜水果,否则,其力量会不足,没有竞争力。更不能给其喂食辣物,等等。这里面的讲究太多了。如果逮着一个好蛐蛐,带来的不啻是胜利的光彩荣耀,还有同伴们的羡慕尊重和身份的提高等。所以,小时候暑假中梦寐以求的最大愿望就是逮住一只好蛐蛐。

什么是好蛐蛐呢?通过实际观察和专家的介绍得知,好蛐蛐不仅个头大,力量足,而且颜色也与众不同,一般都呈灰褐色,平时不鸣叫,鸣叫起来,声音有点沙哑苍粗。而这样的蛐蛐是不容易逮着的,对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小末子来说,难度就更大了。为了逮着这样一只好蛐蛐,其实更是为了出人头地,我和小伙伴们可谓绞尽脑汁,不遗余力。自己住的胡同里的墙弄得到处是窟窿,地面上经常是湿濡濡的,那是用水浇蛐蛐的藏身之地、使蛐蛐出来被逮住所留下的纪念。

听说好蛐蛐大都在石头缝里或在古庙础柱下生存,我们就到离家很远的铁道上去找,去住所附近的破庙里搜寻。那时根本顾不得蚊子咬,虫子叮,一门心思地要逮着一只好蛐蛐。逮蛐蛐要有耐心。尤其是好蛐蛐一般是不鸣叫的,偶尔鸣叫一次后,会相隔很长时间再鸣叫,这时你就要有耐心,在它藏身的附近蹲着,等着它再次鸣叫时弄清楚其具体藏身之处。没有耐心是逮不住好蛐蛐的。这是常识。而且,由于蛐蛐的藏身之处都是阴暗潮湿不干净的地方,逮蛐蛐时说不定会遇到什么。

记得有一次,我在扒翻一堆乱石头时,冷不防蹿出一只张牙舞爪的石褐色的蝎子,幸亏我反应快,没有被叮咬上。尽管危险很多,也很受罪受折磨,如果逮着一只自己认为的好蛐蛐,那种喜悦高兴简直比得上过年吃好东西,自己为此所吃的苦,受的罪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但是,好蛐蛐是可遇不可求的。对我这个当时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经常是自己认为是好蛐蛐,可一旦和别人的蛐蛐决斗,往往是中看不中用,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有的甚至还没有决斗就龟缩在罐头瓶的一角,一副讨饶屈膝、自甘堕落的样子。我呢,只有灰头土脸地听着对方的讽刺嘲笑挖苦。那种滋味真的是不堪回首,难以忍受的。而越是这样,逮着一只好蛐蛐、扬眉吐气的念头更加坚定,如此乐此不疲,循环往复,结果却是老是和遗憾伤心为伴。整个暑假几乎就是这样度过的。现在回想起来常常忍俊不禁,觉得很有意思。

作者简介:陶玉山,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济南人。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一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作品收入到文学作品集中。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出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电脑校园杂志社

中国储运期刊官网

山西农经邮箱

科学咨询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