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得寸进尺的生活常识所有的得寸进尺都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6日 点击:[14]人次
小时候挑食的人应该都有这个经历,过年的时候在饭桌上吃饭,一桌子亲朋好友,你一位叫不上名儿来的舅妈、婶婶或者二大娘,热情地给你碗里夹了块鸡肉,等着你说谢谢。你却不领情,说我不吃鸡。这位热情的女士满脸震惊:你怎么可以不吃鸡肉呢?鸡肉这么有营养!你是不是怕胖呀?小孩子长身体不怕胖的,来,给你夹块小的,你尝尝!
虽然你很想把那块肉扔回去,拿着扩音器告诉她:你管太宽了吧?我不知道鸡肉有营养?我就是不爱吃啊!可因为你早上刚刚收了这位长辈的二百块压岁钱,并且没有上交给妈妈,所以你得给她面子,就在心里安慰自己:我看在压岁钱的面子上,就只吃一点点,没事的。然后忍着恶心咬了一口,那位女士对着你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吗?并没有。后来,又是一次家庭聚会,你又不幸地坐在了那位长辈身边,眼看着她将一只硕大无比的鸡腿夹到了你碗里。这次没有压岁钱,你翻脸了,坚决不吃。可是那位热情的长辈像是受了奇耻大辱:为什么?你上次明明吃了啊。为什么上次能吃,现在不能吃了?那不都一个味儿吗?你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
你小小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伤害,明明是“受迫害方”,但是百口莫辩,没有人站在你这边,所有人都在指责你,上次能吃,这次也能吃,上次能吃一口,这次就能吃一只。这时候,分歧就产生了,在你的认知里,一点点没关系,退让一点点、容忍一点点不代表完全接受,但这其实是你的认知偏差,因为“一点点”在一般人看来,代表着原则性的让步,而人普遍有一种心理,心理学家把它叫“登门槛效应”。
这个心理效应来自一个实验,实验员和一些家庭主妇沟通,提出在她们的庭院里放置不太美观而且很大的公众警示标语,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主妇同意了。然后再去另外一组主妇家中,先提出在她们家的窗户上挂一个小的公益招牌,几乎所有主妇都同意了。然后再提出在庭院里放置大且丑的招牌,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主妇同意了。
心理学家分析,人们不愿意接受难度较高的要求,耗费时间、精力而且难以成功,但是人普遍可以接受容易完成的小要求,在接受了小的之后,才会慢慢接受大的。而且,一旦接受了小的,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良好印象,避免认知不协调,让人感觉自己喜怒无常,所以只要大要求建立在小要求的基础上,很多人也会接受。甚至有些人,在满足他人由小到大的要求过程中,意识不到大的要求已经逐渐偏离自己的初衷。
这个原理也被加拿大心理学家证实过,他们曾做实验,向多伦多市民提出给癌症学会捐款的请求,不绕弯弯、直接要钱的结果是只有46%的居民捐款了,其他人不买你的账。而如果把这一行为拆分成两步走,第一步,先请人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成本小,对人的心理攻势却很猛,第二步,亮出终极目标,请求捐钱,这时候愿意捐款的人数提高了一倍。为什么?因为人,一旦给他人提供帮助,再拒绝他人后续的帮助请求,会更加困难。“帮人帮到底”的思想,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所以,小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接受了“一点点”之后,接受更大的就成了人之常情,一旦拒绝,反而招致比初次拒绝更强烈的反应?难道选择权不是在我手上吗?有些大人也不明白,怎么就莫名其妙被哄上了贼船偏离了正确航线?这非我本意啊?这种认知偏差的背后,都是登门槛效应在发挥作用。
有人要问了,这种心理是好还是坏啊,我该如何应对啊?其实一种心理学原理没有好坏之分,如果能分出好坏,只能说明人的立场不一样。你利用这种认知偏差去给人灌输你的理念,卖货收钱、得寸进尺顺利达成小目标,那你当然觉得它好的不得了;但是反过来,有人想利用它让你接受你并不认可的事物,你着了人家的道,被人往院子里插了个巨丑无比的招牌,给你一个小徽章就要从你兜里掏钱,等你醒悟过来就会背地里骂一句“这狗日的人和原理”,觉得这原理真是大大的坏。可是人家冤枉啊,这原理招谁惹谁了?所有的事都是人干的,所以无论是居功还是请罪,到头来都要回到人身上。
如果把这种认知偏差为己所用,就会发现,把艰难的任务做分解,推进起来就容易得多了。王健林的“一个亿的小目标”成了被国人玩烂的一个梗,觉得老王怎么比小王还不知人间疾苦呢?其实对于想当世界首富的人来说,一个亿真的是小目标,不积跬步,就无以至千里。利用登门槛效应,把一个大难题,拆解成多个小问题,成功率就很喜人了。
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他原本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个子选手,却在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意大利国际米兰马拉松邀请赛中两次夺冠,当记者采访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了令世人不解的一句话:靠智慧战胜对手。这句话一出口,记者就不乐意了,我问实际问题,你给我整虚的,这不是糊弄人吗?就算记者不是专业运动员,也有一定的常识,知道马拉松比拼的是体力和耐力,速度和爆发力都退而其次了,你跟我说智慧?于是记者们在报道上没少挖苦他。
但是后来,山田本一在自传中写到,他之所以能成功,就是每次比赛之前,都把路线看一遍,并记下其中醒目的标志,将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分成几个阶段,只不过一段比一段长,在成功达成小目标之后,就会感到成功的喜悦,精神上受到鼓舞,接下来的路也就能轻松地跑完了。而之前他总把马拉松终点当成目标,结果在前一半路程中就疲惫不堪。
山田本一这种“智慧”其实就是登门槛效应的巧用,他的最终目标是冠军,却没想着一步到位,毕竟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经过之前的多次训练他心里有数,所以,他只能“曲线救国”,欺骗大脑,告诉大脑,他只想完成一个小目标,大脑在小成功的刺激下空前亢奋,最后帮助他成为了世界冠军。山田本一是把这种效应用在自己身上,其实这个效应也可以用在别人身上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过要先懂得把握他人兴趣或心情的“门槛”。
《伊索寓言》里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乞丐在风雨天来到了一户富人家乞讨,被拒绝后可怜兮兮地说,用你们的火炉烘干衣服马上就走。富人想了想,觉得并没有什么损失,就同意了。乞丐进屋后又提出,能不能借给他一个锅,他想煮“石头汤”,富人一听,好奇心被勾起来了,就借给乞丐锅。看着乞丐将石头洗干净放进去,然后故技重施,陆陆续续又借来了盐和菜以及碎肉末,最后乞丐把石头拣出去,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一开始他就挑明:我想在你家烘衣服,吃肉汤。乞丐估计连进门的机会都没有,他理解富人不肯吃亏的心理,所以一开始就摆出不占便宜的姿态顺利进了门,之后利用好奇心一步步达成目标。有人嘴硬说现实中没那么傻的“富人”,但是真人版寓言分分钟可以上演。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如果乞丐在大街上向陌生人乞讨,直接提出要求“能给我一些零钱吗”,只有一半的人给他们钱。而但乞丐提出“你能给我25美分吗”,有75%的人愿意。因为他们在要钱之前,先引起了对方的兴趣,才能顺利登上他人的“门槛”。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登门槛效应的资深玩家。比如2015年,刚在杭州推广不久的某打车软件,用“高补贴”吸引了不少乘客,原本11元的打车费,平台可以减免10元,乘客只花1元,比坐公交地铁还划算。而司机那里不仅有11元的收入,平台还奖励了10元,他总共赚了21元。乘客和司机都受益,也顾不得思考平台为啥肯下血本做亏本生意,反正以后只要出行,就用这款软件。
此后的几年里,平台的补贴从10元,慢慢降低到5、6元,乘客也能接受,毕竟还是比出租便宜,再后来,补贴降到两三块,就这样终于有一天价格和出租车持平了,甚至在某些时段,用软件反而比出租车贵。不少人后知后觉,才发现这款软件玩了一整套“登门槛效应”,先用大额优惠吸引用户和司机注册使用,培养使用习惯、打开市场,然后一步一步降低优惠力度,最后悄无声息地对众多小韭菜进行收割。
试想一下,如果打车软件一开始就和出租车价格持平,有谁会上赶着使用?某单车软件也是一样的套路,刚开始月卡才一块钱,等你使用习惯了,就开始涨价,一切在你付出那微不足道的一块钱开始,就踏入了别人为你打造的“登门槛套路”里。
但是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我们在利用登门槛效应套路自己或他人,他人也会来套路我们。所以对待他人的套路,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各种诱惑,不起心、不动念,就跟唐僧遇见妖精一样,说着施主请自重,然后口里念佛经以求静心,你长的再美我是出家人不好意思。
别信他人说的“尝一尝”“试一试”这类鬼话,那么多女生是怎么被导购忽悠买下很多本不需要的高价护肤品和衣服的?不就是从一个微不足道的“试一试”开始的吗?有些事,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有了小的,就会有大的。有个故事说,主仆二人野外露宿,仆人一开始只说把脑袋伸进帐篷暖和一下,然后他的胳膊、腿就都进来了,可是帐篷太小,容不下两个人,但主人觉得仆人是自己放进来的,不能出尔反尔,最后主人只能搬到帐篷外。
如果不想成为挨冻的“主人”,就得从一开始收起自己的慈悲心,包括一些乱七八糟的好奇心、同情心,从一开始就不要退让,一点点也不行,一次也不可以,干脆利落地拒绝,不给他人得寸进尺的机会,也就不会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委曲求全的境地。把人拦在“门槛”之外,他人自然就无法登堂入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