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养小鸡宝宝好不好呢普通家庭到底要不要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7日 点击:[13]人次
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鸡娃”的热情却依然高涨,特别多发生在北上广深等中产阶级家庭。 对于鸡娃这件事,大家看法不一,毕竟鸡娃需要两大资源:时间和钱;父母强大的执行力,缺一不可。 很多人认为高知高收入家庭鸡娃,是理所当然,他们就是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了红利,所以本身对学习这件事是有很高的认知度,身体力行,这也是为什么高考状元的绝大部份都是来自于中产和中产以上家庭的孩子的原因。
疲于奔命的鸡娃家长
那普通家庭到底要不要鸡娃?
首先,你要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能坚持鸡娃的家长?鸡娃是很多家长美好的愿望,真的能做到坚持不懈吗?对普通家庭来说,下了班还要陪太子读书,自己又累又无聊。特别是很多辅导班都有课外作业,比如学而思还没上课就开始预习作业,还有一个个群每天需要上传作业,再加上一路上去奥数、信息学编程,很多家长自己都力不从心,无法辅导,那就更吃力了,久而久之就放弃治疗了。
鸡娃是对家长耐力的一种考验
第二、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很多孩子就是不适合被鸡的。比如说:有个妈妈从4岁开始教她女儿认字,坚持了2年,她女儿的认字水平还是停留在100个字,而隔壁邻居的娃已经可以自主阅读简单的故事书了。这位妈妈很沮丧,后来孩子被诊断为轻度阅读障碍,但是她的女儿在画画上却有着极高的天赋,轻松入选了学校的书画社。所以很多孩子天生自带牛蛙属性,才能积极配合父母的鸡娃计划。
另外,你不要觉得我的孩子一定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要又会音乐,又会绘画,又会围棋,又会跆拳道。当你的孩子觉得你是在给他填鸭给他灌输的时候,他一定会反抗的。所以鸡不鸡娃,你需要拿掉父母的滤镜,客观地评估下孩子的喜好、特长和性格。
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鸡娃的基础
最后,鸡不鸡娃的关键是个人价值观和选择。没有对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罢了。很多追求的目标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比如说,一线城市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方向,但并不都是先进的,也有堕落的。就拿996来说,透支年轻人的健康,大多数也未必能最终立足下去,还是要离开的。所以鸡娃的父母初衷大多是希望孩子以后能出人头地,而走着走着,可能就会发现孩子的快乐不应该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如果以上三点都可以满足,那就放手干吧,普通家庭鸡娃才能改变生活阶层,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前途。
这里我必须引用下陈丹青的一个段子,“现在年轻人很丧,他们已经足够优秀了,但是选择却很少。”可能有的家长听完更焦虑了,但仔细回味下,可能潜台词是放弃鸡娃,老天自由安排。
放弃鸡娃并不代表不管孩子的学习和成长,2个启发送给家长们:
大家可以稍微舒缓一下陪写作业、检查作业的紧张心情,也不必太纠结于一些具体事务的参加,而是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和孩子的沟通、相处等这些看起来不够“显性化”的方面。除了父母本身的陪伴,经济和社会资源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好好提升自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最后希望父母们,少一些忙于工作陪娃时间少的愧疚感和陪写作业的鸡飞狗跳,多一些和孩子全情投入的快乐互动和相互尊重和支持的温情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