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新闻大全

柏乡地图旅游王运国柏乡与柏人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7日    点击:[11]人次

柏人、柏乡,古之邑、城、国、县是也。历史上有同、迁、区划沿变,但其源皆起自今柏乡境内小里村附近的“尧城”。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时期内,有相当数量的人分不清“柏乡”和“柏人”。或以为柏乡是柏人,或以为柏人是柏乡相互混淆。试举三例:

其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1170年经过柏乡作七言绝句一首,名“柏乡”,诗曰:“贯生名压汉公卿,自古逢雠不反兵。仇虏滔天无敢动,柏乡空溷迫人名”。柏乡在柏林关建县近五百多年后,诗人还是把汉刘邦发生在“柏人”“迫人”的故事按在了“柏乡”头上。

其二是,明万历四年巡按甘肃漳川宋范到柏乡,询问县名时,柏乡人“以彭川柏人对”,“再诘其由,则茫然莫知也”①。等到县长张延庭修《柏乡县志》,人们才知道,原来是“误以邢州柏人为柏乡”②。

其三是,柏人城遗址考古中多次提到的“尧所都”。相当高级别的媒体报道中,对柏人城建城时间这个问题上,犯了在同一篇文章中,前边说是2600年,后边又说4000多年的低级错误。

本文试图以时间为顺序,探讨二者所在地和名字的变迁,以便理清二者的历史脉络,澄清有关谬误。为叙述方便,以下将今柏乡县西南17里小里村附近的遗址称作“尧城”;今隆尧县亦城、城角村附近的遗址称作“柏人城”;今柏乡县城直称“柏乡城”;唐代柏人城东迁之城称“尧城镇”。

“尧城”是个非常古老的地方,相传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但有文字可查者,出自古籍《城冢记》、皇普谧的《帝王世纪》和《魏书》,以及以后的《读史方舆纪要》、《明一统志》、地方史志。应当说都是汉代以后的史志,亦或是根据古籍中的只言片语的推测。

柏乡县地图

以下,就以时间为序,梳理一下柏乡和柏人的历史脉络:

一、 柏乡

柏乡起自柏乡县城西南的“尧城”。

四千多年前,冀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每年上缴给部落联盟的税赋,史书记为“上上错”,意思是质量数量是最好最多的。这就具备了在冀州域建城的基础经济条件,于是“四岳十二牧”组成的部落联盟决定筑建一座城池。位置就在海拔五十多米、太行山向东延伸向大陆泽的一条余脉之左。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所说的“尧所都”,这里的“都”字,名词当动词用,与“筑”字意思相同。这样理解,“尧城”并非形成国家后的“首都”,而是部落联盟,或方国占据的小城池。

“大禹治水自冀州始”,《邢台通史》认为首战之地在今宁晋县的“蕃”地。那里距离“尧城”不足百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大禹的“家”就在“尧城”是可能的。

商代,祖乙迁邢,“命彭伯、韦伯为王屏藩”③。这里所说的“彭伯”的封地、建立屏藩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尧城”和周围的70里之地。

时间来到春秋末期,周景王十四年(前 531年),在河南省有一个柏国被楚国所灭。其后一部分柏国的遗民北上迁徙到“尧城”,世称“柏人”。也有称“尧城”为“柏地”的。其后一段时间又称“尧城”曰“柏人邑”。经翻查史书,古今地名中含“人”字者,“柏人”为唯一,实为贬称,字里含有对灭国者“柏人”的蔑视。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春,晋国攻破“尧城”,废除柏人邑,设置柏人。据《左传》记载:哀公四年晋围柏人;五年范氏出逃,范氏之臣王生推荐的柏人长官张柳朔,要他的儿子效忠范氏,而自己尽职战死在柏人。这里记载的“柏人”是最早出现在史书中的“柏人”,毫无疑问这里的“柏人”指的应是“尧城”。

赵王迁元年(公元前235年),根据军事形势所需“城柏人”。其地在“尧城”南12里。史书中的“城”字,也当是名作动用,为“建”的意思。也就是新建了“柏人城”。亦或是柏人徙居尧城时是因为附近适合柏树生长,多柏树,正与柏人的图腾相吻合。亦或是“尧城”做为“柏族人的故乡”之故,“尧城”就开始称之为“柏乡”了!后来的史书中也有称“柏人城”为“新柏人城”;称“尧城”为“旧柏人城”、“柏人故城”④。秦实行郡县制,“尧城”属柏人县管辖。

西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在“尧城”封建“柏乡候国”。孝元竟宁元年(前33年)四月丁卯,封赵哀王刘高之子刘买为柏乡侯,薨谥戴侯。子刘云嗣,薨谥顷侯。孙刘谭嗣,免。柏乡侯三世而绝。传三代56年,废时当在公元23年新莽时代。在“尧城”封建“柏乡侯国”,“柏乡”的名字才出现在史书中。东汉到晋“尧城”属柏人县辖区。

石虎建武元年(335年),分柏人立“南栾县”治于“尧城”。经张保聚先生考证,从公元335年开始到445年的110年的时间里。“尧城”曾设为“南栾县”的治所。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并入柏仁县(魏由柏人改柏仁)。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柏仁、高邑于柏林关置柏乡县,遥取汉柏乡之名为县名。柏乡辖区内有宣务山⑤, “尧城”在柏乡辖区。其后在志书中称“尧城”为“柏乡旧城”、“柏乡故城”、“南故城”。

宋熙宁五年(1072年)至元祐元年(1086年)柏乡县省入高邑县为镇十四年。“尧城”随属。

1958年4月,撤柏乡县,并入隆尧县;1959年撤隆尧县并入内丘县;1962年1月析隆尧县复置柏乡县。“尧城”随属。

1932年柏乡南门“中山门”照片

二、柏人

柏人之名亦起自“尧城”。春秋末期,周景王十四年(前 531年),河南的柏人灭国。部分柏国遗民北上迁徙到“尧城”,世称“柏人”。亦称 “柏地”、“柏人邑”。据《左传》记载:哀公四年晋围柏人;范氏之臣王生推荐的柏人长官张柳朔,尽职战死在柏人。这里记载的“柏人”是最早出现在史书中的“柏人”,毫无疑问这里的“柏人”指的应是“尧城”。以此可推定“柏人”名字的出现在公元前531—490年之间。

战国末期,位于太行山余脉之左的“尧城”由于无险可守,且城池较小,已经不能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在太行余脉之右、泜水之南、距离尧城12里处,赵王迁元年(公元前235年)“城柏人”。这里的“城”字应是“建”或“筑”的意思。其城三面环岗;北有泜水;城墙全长8017米,其中东城墙2225米,南城墙1915米,西城墙1451米,北城墙2426米;占地4平方千米。成为战国末期赵国的一座重要城池。

汉代高祖刘邦过柏人,赵相贯高等密谋杀害刘邦,刘邦以柏人系“迫于人”之意不留,出走免害。

北魏改柏人县为柏仁县。封宁远将军广乐太守杨府君为柏仁男。

唐天宝元年(742年),因水灾县城东迁至今尧城镇建城。

唐至德二年(757年)柏仁县更名尧山县。

金大定中期尧山县更名唐山县

1928年又改唐山县为尧山县。

1947年隆平县、尧山县合并为隆尧县。1958年并入内丘县。1961年复设隆尧县。

尧山城(今尧城镇)南门

综上所述可知:柏乡和柏人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有着不同之处,概括起来叫“三同三不同”吧。

一是二者的渊源地相同,都是源于“尧城”。“尧城”是个非常古老的地方,由于明代以后其迹“荡然无存”,多少远古往事泯没于地下。近年随着附近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多处商周遗址的发现和考古进展,“尧城”历史必将大白于天下。所不同的是二者名字出现的时间不同:柏人的名子出现在春秋末期,以柏国子民徙居尧城而得;柏乡的名字出现在战国末期,以柏人城南迁建新城后所得(史书中出现是汉代因在尧城封建“柏乡侯国”)。有意思的是柏乡是由柏人派生而得。柏人南迁建城,尧城因柏人居住得名柏乡。

二是都有迁建城池的历史:柏人南迁12里,在太行支脉南侧建新城,故“尧城”又称“柏人故城”;柏乡东北迁17里,同在太行支脉的北侧、同在“彭川”内的柏林关置县,建新柏乡城。故“尧城”又称“柏乡旧城”、“柏乡故城”。有意思的是柏人得名的柏国族的图腾是柏树,而柏林关也是因适合柏树的生长到处长的都是柏树,二者都与柏树有着不可分割的缘份。

三是二者历史都很悠久。都可称得上千年古县,且行政区划多有变迁:柏人县曾分出“南栾县”、省入内丘县、析出部分(与高邑析出部分)置柏乡县、与隆平县合并为隆尧县;柏乡县在宋代曾省入高邑14年、1958年曾省入隆尧、内丘两年多。

所不同的是:柏人的名字多变,先是北魏改为柏仁、唐天宝年间东迁后改县名尧山、唐山、尧城镇,今县的建制不存;柏乡的名字隋开皇置县后一直没变,至今县的建制一直延续。有意思的是,北魏、北齐治于隆平县旧城的殷州改赵州治西迁,或治于“尧城”一年⑥,后又治于柏乡16年⑦。

啰啰嗦嗦说了一堆,对于了解柏乡与柏人,不知对您是否有所帮助,希望您参与讨论,发表您的高见!

注:

① 明万历四年《柏乡县志·序一》。

② 同①

③邢台沈五群文《巅峰之滇》2021-01-23 。

④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 括地志云:“柏人故城在邢州柏人县西北十二里。汉柏人属赵国。”

⑤《隋·地理志》P855“柏乡开皇十六年置。有宣务山。”

⑥见《太平寰宇记》。

⑦见2022年9月21日张保聚《窦建德义释张志昂》一文。赵州治于柏乡在“大业二年(606)—武德四年(621)”。

2023年12月于柏乡

纪念斯隆凯特林看病流程

安德森医院服务中介怎么样

安德森医院中介服务电话

安德森医院中介服务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