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看的育儿书怎么办为什么看了很多育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6日 点击:[11]人次
我们读育儿书,常常走入这样一个困境:一看就懂,一实施就不会。学到的育儿方法,事到临头全忘光。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没有将书中学到的育儿方式消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我们看到书中的育儿方式,都是别人的经验之谈,是对别人的孩子有效的方法。拿做菜来类比,就好比我们拿着同样的食材,都买了土豆排骨,我们见过别人怎么做出美味的土豆炖排骨,是不是代表我们就会做了呢?
当然不是。
我们在读育儿书时容易进入这样一个误区。以为别人的经验,照着套就可以了。我们看别人做一次土豆烧排骨,就敢有底气说拿到同样的食材,自己能烧出同样的美味吗?
不会,但是我们看过别人是怎么做的,知道了步骤,就可以自己尝试。每个人家里的炉子火候和锅都不同,排骨切什么样,土豆怎么切,炖多长时间最合适,都要我们试着多做几次,才能总结出经验,直到自己能够做出美味的土豆炖排骨。
教育孩子也一样,同样是孩子不肯好好写作业,拖拖拉拉。我们在书上看到作者如何与孩子沟通,说了哪些话,自己做了哪些改变,孩子逐渐开始主动完成作业。那些他人的经验是皮,我们要把自己穿到那层皮里,再去想,同样的情景,自己要怎么说?
有的作者分享的方法是用游戏来激发孩子做作业的动力,有的专家分享的方法是制定目标,还有的专家分享的方法。
我看过几次《非暴力沟通》,也试着运用书中的技巧与孩子沟通,结果是我常常焦躁——因为就像背台词一样,毫无感情,我不是在和孩子交流,而是在用技巧达成自己的目的,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我就怀疑自己干嘛要这么别扭生硬的说话?
我意识到,拿着书中的话直接套,是没有感情的。我们是出于爱才来读书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那最重要的当然是唤醒内心对孩子的爱。
当我放下书中的沟通句式,唤醒内心对孩子的爱之后,对孩子说话虽然很简单朴实,一样实现了良好的沟通效果,彼此能够心平气和的交流不同意见,接纳对方的拒绝。
所有的技巧,在感情面前都是多余的。当感情从内心涌出,我们就会说出充满爱的话,那绝不是几个沟通句式能表达出来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自己的心智非常明白通达的时候,为人处世能够不利用智巧吗?
我们懂得很多技巧,也很了解孩子,那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是否能够放下智巧,只是用心去交流呢?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是喜欢别人用心地与我们交流,还是用技巧的与我们沟通呢?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了。
很多书告诉我们技巧,但比起技巧,更重要的是唤醒我们的心。
将心比心,想想我们是小孩的时候,希望大人如何与我们沟通,就如何去与孩子沟通。我们都曾是孩子,唤醒自己那个孩子的心,唤醒内心对孩子的爱,用这样的心去与孩子沟通,自然沟通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