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的精分育儿路精分派老母亲自救宝典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6日 点击:[12]人次
文丨吉米妈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上周末陪上一年级的小张阅读。这个月的必读书目里有《十万个为什么》。
现在这书编得不错,第一课就探讨了一个生命科学和哲学的经典问题――人从哪里来?
当我们一起读到“数以亿计的精子逆流而上,只有十几个能够冲过重重阻碍,最后只有一个最幸运的精子可以和卵子结合。。。”
我以为小张会对一些专有名词和技术细节深入探究,心里摩拳擦掌地准备把我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但是他并没有。
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幽幽地说:唉,我当时要是第二名,现在就不用在这儿阅读了。
我说这孩子吧,要是爹不行,妈再怎么优秀都没用!
最近小张颇为不待见我,觉得我各种横。
刚刚还慈母手中线呢,一看作业说学习,就游子身上踢了。
老张最近也和我关系颇为紧张。
为什么?
他在股市的绿化地里深耕,越耕越绿,绿出天际。
我的日子马上要从这样——
变成这样了!
我说你憋瞎造咱们家的亲钱了。
他总是用他自称技术型炒股的唯一理论“触底反弹”来狡辩。
让我不要乱了军心,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没什么炒股的理论,但我地理学得不错。
我知道从天到地,并不是底。
在地上挖坑,一直可以挖到距离地壳表面6300多公里的地心。
所以底在哪儿,在哪儿!
我每天闹腾,他终于在高人出手之前的那个周五,清仓了。
他应该很想和我离婚吧。
在我看来,养孩子和炒股一样,让人惊吓不断,完全不按牌理出牌。
股市大部分时候赔钱,让人焦躁不安,着急上火,各种骂骂咧咧;
但是赚点儿钱就又美得不行,觉得自己简直是股神,太有眼光。
陪孩子写作业大部分时候会被气得半死,各种踢凳子挠墙,觉得自己生了个傻子;
但是孩子稍微有一点儿成绩,老母亲就神清气爽,觉得我们家孩子就是牛,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最近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追剧思考。
虽然老母亲含辛茹苦,但情绪总这么大起大落也是招人讨厌。
我成天大吼大叫,也没见小张学习的效率更高,弹琴的兴趣更大。
孩子没有政策底,还得靠当娘的自己反思。
如果老母亲们分门派,我一定是精分派的。
说实话,我这个门派的老母亲,鸡血派的看不上,觉得我付出不够多,不够拼。
佛系派的也看不上,觉得我不会学减法,不顺其自然。人家孩子一直很稳定,是你情绪不稳定,总是搞事情。
我就想不通了,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很稳定地保持在班里倒数五名,我就不信你的情绪能很稳定!
在到底应该怎么和孩子相处,怎么说他才能听,怎么做我才能不疯的自救道路上,
我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摸索,和各路妈妈不断切磋,各路专家不断交流,总结出了一些自救手段。
如今拱手相送。
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做妈更不能
前几天陪着孩子练琴,说好了30分钟,练完了就可以玩了。
但是我觉得一首曲子他真心弹得不好,应该再多练两遍。
结果就因为这两遍,小张又哭得如泣如诉。
用了大概20分钟的时间质问我为什么要练琴,控诉我对他的不公待遇,弟弟为什么不用练琴。
我真的不得不恢复我的狮吼功。
他练完琴后,我就是建议了一下,能不能把当天的阅读计划完成。
结果我就像捅了马蜂窝。
小张绝对有接马景涛班的潜质!
佛系妈妈告诉我:
你犯了教育孩子的一个大忌,就是贪得无厌,过犹不及。
如果你告诉孩子弹完琴就玩,那么孩子弹完了,你就应该让他玩。
而不是又给他布置额外的作业。
可是,他明明一会儿就可以做完了,做完了,再去玩也可以呀。
不可以。
你想想,如果老张说,你擦完所有的地就可以给你买个包,你擦完了,他又说再把所有的碗刷了。
你怎么想?
你会想,他会不会等我把碗刷了,又让我去把所有衣服洗了?
你会想去刷碗吗?你以后有动力擦地吗?
总是拿自己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是“恶法”
十一之前上一年级的小张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试。
当然现在不叫考试,叫三科闯关。
我并没有死乞白赖地问他考试结果,因为我想先好好地休个假。
他的闯关成绩是他主动告诉我的。
妈妈,我语文其实是可以得100的,但是我两个拼音写得不是特别完美,不应该拐弯我拐弯了。
我数学其实也可以考得更好的。那道大题错了,扣了我 8分。那道题我都没太看懂题,左边右边的, 我有点儿晕了。 我们班好多人那道题都错了。
妈妈你知道吗, 我们班还有得40多分的呢。
我英语得100,我们班没有几个人得100。
其实我听到小张英语得100还是挺高兴的。
但是我脱口而出的是:你们班几个得300的,几个得200的?为什么学过的东西还会错,别人怎么能全对?
我的确有点儿太讨厌了,我小时候特别讨厌我妈说,你看谁家的那谁怎么样。
可是当了妈之后我才了解,不比不可能,太泯灭天性。
但是可以鼓励着比,小张其实自己也在比,但是很显然,他比的就艺术得多。
给孩子信任,让孩子有信心,是未来长治久安的根基。
总和孩子说“不要怎样”不如告诉他们“要怎样“
心理学家告诉我,人类大脑对于“不要怎么样”的说法,是会自动屏蔽掉”不” ,而牢牢记住后边的那些话的。
这个事儿我真是知道晚了!
我总说“不要回家就知道玩”,结果小张回家就玩;
我总说“不要那么磨蹭,别一件事儿没干完就又跑去干别的了”,结果他写3分钟作业,说5分钟话,逗10分钟弟弟,拉15分种粑粑。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
让10 个6,7岁的孩子从几十米外拿着一瓶香槟酒朝对面的父母走过去。
第一次让父母大声叫喊“不要cei了, 不要cei了”,不停地去提醒孩子们。
结果有超过一半的孩子没能把酒送到父母手里,半路把瓶子cei了。
第二次让父母大声叫喊“拿住了,攥紧了”,给出明确的指令。
结果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把酒送到了父母手中。
所以一天到晚“不,不,不”的我,简直是给孩子施了“催眠术”。
让他只记得“不”后边的东西,适得其反。
看,老母亲又错了。
教育孩子是一个唯心的过程,要去发现未知,忽略已知
这句话我奉若宝典。
专家说了,你的孩子慢,磨蹭,你不要总是说他磨蹭,并为此焦虑。
你应该看到是,他有巨大的可以提升效率的空间!
你就说吧,励志不励志!
要不是说人家是专家,我听了之后,简直宛若新生!
我没有赶上“触底反弹”的股票,但是我也许赶上了“触底反弹”的孩子。
在这些我潜心修行,不断自救的日子里,家里的氛围果然好了很多。
小张的英语凑合,但是对数学兴趣不大。
我不再逼迫他做某网红数学思维书,而是翻出了朋友曾经送过的一套国外数学教材。
此教材数学内容无比简单,英文部分也基本可以看图理解。
但是小张觉得自己连国外的数学教材都能驾驭,自信心爆棚。
每天要求练习,沉迷于10以内加减法不能自拔。
我不再让他“不要一回家就知道玩”,而是交待他7点之前,只需要把作业做完。当然,我老谋深算地把网课给他安排在了5点半。
我也尽量让自己更多的去发现未知,因为目前看来,他的确可能是一个潜力被深埋在脚后跟的孩子,需要耐心挖掘。
老天让这样一个孩子力拔头筹,战胜他亿万个兄弟姐妹,把他分到我家。
无论是为了锻炼他,还是磨练我,都自有深意。
与其我精分,不如让他几分。
这世间唯有父母对子女之爱最终指向别离,
所以他依赖我的这些日子,何不好好相处。
把纪伯伦的这首诗送给所有的老母亲,无论你是哪家门派。
你的儿女,
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
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