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式育儿的危害清单式育儿对孩子的杀伤力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12]人次
昨天,躺在病床上的我,睡又睡不着,想起来走动又感觉头昏脑眩,只好继续躺着,休息了一会,感觉特别无聊,就打开手机看了一会电影《小王子》,虽然只看了一点点,却有很深的感触,对于一开始小女孩妈妈的做法,我想到了一个词,叫“清单式”育儿。
在电影中,小女孩的妈妈为了能让女儿上贵族学校,在面试失败后,在学校的附近买了一套学区房,每天给孩子计划好任务,时间精确到分秒,每天的作业就像小山一样高。
虽然看的是电影,但电影却往往是生活的映射。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像电影中小女孩的妈妈一样,为了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会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买很多重复无用的书籍,甚至会让低年级的孩子学高年级的知识。学习就像是一件被强制性的任务,永远不会结束,也永远完不成。
很多孩子的童年就是在无数的清单中度过的。
而这样的生活只会让孩子变得对生活失去兴趣,整天板着一张没有表情的脸,麻木地写字做作业,就像电影中的小女孩一样。
小女孩的妈妈为她制定了“人生大计”精确到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刻,连生日礼物都毫无惊喜。
其实,很多家长之所以喜欢给孩子列清单,是因为他们以为只要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能够提高效率,其实不然。对于孩子来说,每天做着一样事情是特别无趣的一件事,不仅会消磨他对学习的兴趣,而且重复工作知识完成任务。并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拥有目标明确的成人来说,列清单自然可以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但是对于性格不定的孩子来说,“清单式”育儿只能是过度教育。
什么是“清单式”育儿?斯坦福大学教授朱莉在TED的演讲中,就提到过“清单式”育儿。
简单来说,“清单式”育儿就是家长不认为孩子能够自己成功,需要父母随时保护和纠正,所以家长一手包办孩子所有的日常,包括学习、生活、运动、休闲等,而孩子只需要根据父母列出的“清单”去一件一件施行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按照自己列出的清单,集中精力去攻克学习以及培养特长,最后就能步入好的学校,进入好的班级,拿到好的学习成绩,在学习的各项活动中也能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奖项……
因此,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家长清单上安排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他们甚至闯不过气来,严重的还会让孩子的心理变得极其脆弱。
他们在高分和焦虑中逐渐萎靡不振,如同牢笼里的小白鼠一般不停被驱赶着前进。等他们稍大一点,当他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质疑这些行动的目的,质疑自己的人生,却发现无论在哪里都没有办法找到答案。留给他们自己的时间微乎其微,每天都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当他们脱离父母羽翼的时候,脱离应试教育的牢笼,置身于真正可以自由发挥的天空之下时,却显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还记得以一篇控诉父母的万字长文而出名的北大毕业生王猛吗?他在信中说:从小到大,自己就是在父母的意愿之下生活与学习,无论是学习,还是交友,甚至穿着。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对口专业机构上班,但因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最后出国读研。
最后,在他从美国读研回来后,12年没有回家过年,不主动联系父母,甚至拉黑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很多在“清单式育儿”中长大的孩子,会像王猛一样在长大后对社会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与方向。
因为在他们清单式的童年生活中,父母只是让他们一心一意地学习,按着既定的清单而行,这是被动的。
于是,在他们长大后,一旦进入社会或职场里,他们的潜意识里,还在等待一个清单。
在“清单”中长大的孩子,会被压得喘不过气,要么心理脆弱,失去自我;要么叛逆偏激、走上歧途。
那些被高要求捆绑的孩子,当他们拿不到好成绩的时候,他们会被压得喘不过气,在高分的焦虑和沮丧中慢慢枯萎。
孩子一直在期待着你关心他飞得累不累,而你却一直问他怎么飞得没有别人高。
有的孩子甚至会思考,这样的人生最后究竟有没有意义?
“清单式”育儿破坏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机会朱莉说,“清单式”育儿的父母,过度保护和帮助孩子,看似是在完成某项神圣的职责,其实无形中传递给孩子一个信号:孩子,没有我,你什么都不做了。
但这样却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机会。
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远比通过父母赞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
自我效能,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卢梭说:“当我们教育一个人,不是为了他自己的发展,而是为了别人的愿望时,那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他的成长连他自己都不满意。”
自我效能是要靠自己在行动中建立起来的,远比从别人的赞美里得来的自尊来的更可靠。这并不是说家长的关怀是错的,只是我们把成绩、分数、荣誉和奖励,理想的大学和工作看做他们童年的奋斗目标,这种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狭隘。
那么该如何终结“清单式”育儿的悲剧呢?为了终结“清单式”育儿的悲剧,朱莉在演讲中也给出了两个建议:爱和做家务。
关于爱,相信很多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往往却用错了方式,他们认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安排好一切,让孩子按照自己规划好的路线走,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但真正的爱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接纳孩子,无条件地爱着他。
哈佛格兰特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人生的幸福快乐,源自爱。
在孩子童年期间需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而不是过一个清单式的童年,清单式的人生。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给他们无条件的爱,他们就不会爱自己,更不会爱别人。
关于做家务,哈佛格兰特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想让孩子成功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他们做家务活,越早开始越好。
朱莉说:“干家务是一种撸起袖子就去干的心态,这种心态代表着,总有一些大家不情愿的工作,但总有人要做,那就我来吧。这种心态代表着,我会尽力为了改善整体环境而努力,这会让你在工作中更有优势。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你们也都懂。”
在清单式童年里,我们不让孩子做家务,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
然而等他们长大后进入职场,还要等待另外一个清单来指导,但这个清单是不存在的。
所以,请放下对成绩和分数的执着,拥抱并接受真实的孩子。让这种无条件的爱,不会因成绩单的变化而变化。请把“清单”腾空,把爱填满孩子的心吧。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假如一个人懂得怎么劳动和怎样去爱,那么他将拥有美好的人生。”
父母总以为,我们给孩子规划好一切,让孩子按照我们制定的路线走,就可以让孩子的人生过得尽善尽美,殊不知,孩子是野花,不是盆栽,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作为父母,终有一天,孩子会离开我们,飞往更广阔的天空去。
所以我们的任务不是让孩子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而是支持他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