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饼干老公育儿今天我给了他一大块小饼干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8]人次
一般临放学的时候会给孩子们发一些零食:
一是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排队的时候不那么混乱;
二是为了给与孩子们鼓励和认可,认可他们这一天棒棒的表现。
一般每个孩子都会有,有的给的多,有的给的少。有所区别,但又同样欣赏。
今天排队的时候也给孩子们发了零食,但有一个孩子那时候正调皮,不愿意排队还想要乱跑,眼看着带动着另外一个孩子也要乱跑了,我及时制止了他两。
但等到发零食的时候,我犹豫了,要不要给这个孩子发呢?很明显,他刚刚的行为是不遵守集体的秩序和规则,这个问题已经N次和孩子们强调过,因为排队的时候乱跑很容易撞到其他小朋友,容易受伤。
如果给:
是不是就是对这种行为变相的默许?会让这个孩子感觉到,反正无论我做什么都可以得到同样的奖励,和其他小朋友是一样的。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岂不是在误导这孩子?而且给了这孩子,其他遵守规则的孩子,他们会在这样的结果中看到什么学会什么呢?
但如果不给:
会不会打击这孩子?毕竟,他还那么小,可能并不是非常清楚,乱跑意味着什么。他如果只是觉得好玩呢,如果只是想获得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们的关注呢?
那个当下,第一个念头占据了上风。因为我觉得,我需要从大局考虑,需要对所有孩子负责。所有孩子都得到了我的零食小饼干,只有YY没有得到。当他从兴奋的乱跑中回过神,关注到这个事实和结果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眼神和表情中的失落,他意识到自己得不到小饼干了。
等到小朋友们上完厕所,整理裤子出来准备排队背书包的时候,我特意走到YY边上。那时候,他还没排到队伍里呢,我却故意说“哎呀,YY来排队了呀,真好。”因为这句话,这孩子行为果真有了反应,他立马下意识地拉上了前面一个小朋友的衣服,仿佛忘记了刚刚自己没有得到小饼干的事情。
然后我又走到最前面,大声说道“你们今天排队排得这么好呀,老师这边还有小饼干呢,都忍不住要全部分给你们了。” 然后我开始又一次分零食,分到第三个孩子的时候,我特意跑到YY前面,对他说“我觉得YY排队排得很好,都不乱跑的,我要给YY一块大大的饼干。”一边说一边把一大块饼干递给他。那孩子接过零食,眼神中有诧异有开心。别的孩子大多一口都塞到嘴里,他却细口细口地吃着,一点点地吃,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一下子全吃光光。
吃完饼干,背上书包,我们开始排队下楼。整个过程,感觉这孩子都比平时要安分些,没有插队,没有抢位,没有故意一只手时不时地这摸摸那蹭蹭。
小 结:
今天最后一次发零食就是为了YY而发的。
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遵守规则,而是为了让他在不愉快中学会成长。
而且让孩子去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并形成内在的自驱力,鼓励和欣赏永远胜过单纯的批评教育。鼓励和欣赏,在孩子心里面留下的是愉悦感和满足感,会促使他们不断地去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去发展。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