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号上海明星行程布林肯在沪行程满满细节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14]人次
各位朋友,大家好。
目前,正在中国进行访问的布林肯,已于今天(4月25日)下午乘坐专机离开上海,前往北京。
接下来,我将简单地为大家梳理布林肯在上海不到24小时的行程,并分析背后都释放了哪些信号,又有哪些端倪。
首先,布林肯访华的第一站是上海,这与此前直飞北京的行程截然不同。
近段时间以来,诸如美国财长耶伦、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内的一些西方领导人,他们的访华行程都是从地方开始的。
为什么都从地方开始呢?
我认为,如果是直飞首都,那谈的都是最尖端、最刚性的问题,即便谈成了,也不一定接地气;但如果先从地方开始,即便谈不成,也会对双方的企业和人文交流产生一些影响。
既然如此,不如先让一些对中国有误解或敌意的外国官员,从地方开始接触,和当地的企业、中方官员、学生打个交道。
所以可以看到,此前德国总理朔尔茨就曾在我的母校——同济大学与学生进行对话。相对应的,布林肯此次也在上海纽约大学与学生进行了对话。
我认为,布林肯通过这次行程,或许更能感受到中美之间实实在在的联系,这或许也是此次行程安排的匠心独到之处。
其次,是布林肯昨日(4月24日)抵达上海的接机规模和礼遇。
去年,中美在经历气球风波后,布林肯于6月开展访华行程。
当时布林肯是直飞北京,下机时没有红毯迎接,中方接机人员是中国外交部主管美国事务的北美大洋洲司司长;这次布林肯首站到了上海,下机时仍然没有红毯,但接机的是上海市外办主任。
虽然从级别上来说,这两次的接机官员级别相同,但前者在中央,后者在地方,这在功能上还是有些许差别的。
值得一提的是,两周前美国财长耶伦抵达广州时,是由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亲自接机。
由此可见,中方不仅对耶伦和布林肯的重视程度有差异,就连对待布林肯两次来华的重视程度都有差异,不然为什么不能派美大司司长前往上海接机呢?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度解读这些细节,但我认为,美国人既了解中国的文化,也了解中国的规则,想必也能明白其中缘由。
无论如何,布林肯此次访华受到的礼遇,不论是与两周前的耶伦相比,还是与其去年6月相比,我认为都有些许下降。
再者,与耶伦访华相似的是,中方并没有安排布林肯抵华的第一晚。
昨天(4月24日),布林肯夜游豫园,品尝小笼包,显得非常自然。随后,他还观看了CBA比赛,并在外滩拍摄了一段视频,上传至他个人的社交媒体上。
在这其中,布林肯透露了他接下来的一些行程安排,包括与当地的企业、学生、官员进行对话;同时也透露了此行目标,包括促进两国人民的互相往来、减少双方的认知误区等等。
更重要的是今天(4月25日)上午的行程,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会见了上海市委书记;
第二,去到上海纽约大学进行交流,虽然时间很短,但氛围不错,也比较积极正面;
第三,是在前两个行程中见缝插针,会见了一些在华美企代表。由于没有中方在场,所以有关这一行程的信息美方并没有过多透露,我们也无从得知,但我想未来几天会出现更多的蛛丝马迹。
先来说说第一个行程的情况。
在与上海市委书记的会面中,双方一如既往地表达了一些积极性、建设性地话语,但随后布林肯话锋一转,提到美国企业在中国尤其是上海,应该得到一些公平对待。
坦率来讲,有关这一提议可谓见仁见智。最近,由于中国加强了在国家安全方面的管理,美国企业的确感受了一些限制。
但所谓清者自清,如果你心里无鬼,中国的营商环境依然是会向美国开放;但如果你心中有鬼,那就完全另当别论。
还记得去年,在中美关系进入低谷的时候,美国有一家名叫“美光”的企业,它们本来有1/4到1/3的芯片销往中国。
但随着去年中美关系进入低谷,美光跟随白宫制定的限制中国的战略,导致其在中国市场受到影响。
然而,这却被美方界定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布林肯今天上午提出了这一点,但他只是在地方层面上提出来,而这些问题在地方层面上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那么中方,则更多地让它去看中国当地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在上海纽约大学那场对话,时间虽短,但气氛还是非常正面积极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时间短,也就谈不了很多实质性的问题,这和上周朔尔茨在同济大学发表演讲,和学生进行比较长的对话形成了一个反差。
朔尔茨在同济大学的对话当中,直接透露出中国电动车大幅进入德国市场的3个条件。
而布林肯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对话中,就没有透露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是气氛是正面、积极的,并且参与其中的中方学生和美方学生,都是选修中美关系课程的学生,布林肯也希望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到中美两国的交流当中,加强人民的往来等等。
上海纽约大学是为数不多的中外合资的学校,这些类型的大学,未来还会不会增加,坦率来讲,这取决于西方与中国的关系。
我不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中外合资的学校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但是这些学校的学生,其实是中西方之间一条非常重要的沟通桥梁,这些学校的存在以及未来的发展,折射着两国关系,以及中国与西方的关系。
所以,今天上午从上海纽约大学发出的这些信号,还是正面的、积极的,虽然它可能与中美之间整体的顶层关系没有直接影响,但这恰恰是让布林肯先到上海,然后才到北京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进入到上海纽约大学,能让布林肯感受到完全不同于美国大学或者中国顶尖大学的氛围,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看到这篇文章时,布林肯应该已经抵达北京了。
谁会来接机,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因为西方人有一句话,魔鬼都在细节里面。
那么明天,我想就是实质性的一天了,有关美国对中国施压,即我昨天说的“三大议程,两把刀子”,中美双方将会对此展开谈判。
最后,我再和大家分享一条今天收到的消息。
今天路透社透露,欧洲情报机关的卫星,抓拍到有一艘船在中国舟山靠岸,以他们的说法,这是向俄罗斯和朝鲜提供军用物资的一艘船。
以前我提过,一条消息即便传播千百万遍,最后一定要有两个独立的消息来源,才可以认定它是一条值得被认真对待和传播的消息。
我们的研究团队严格地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查究,结果发现该消息的独立源头只有路透社一家。
这条消息发出的时机非常巧合,大家都知道路透社是西方的通讯社,而明天布林肯就要到北京和中国硬碰硬了,那么这个时候,突然蹦出这么一个消息,不正好是给布林肯递一把刀子吗?
如果我是一个美国官员,那么我一定会向某个信得过的通讯社,发布一条对我有利消息,这叫内外呼应、分进合击。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但这条消息毕竟只有一个独立来源,所以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足够谨慎的态度,这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