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丽颖协同育儿模式协同智慧教育平台期待解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7]人次
12月3日,第六届首都学前教育论坛暨家园社协同与智慧教育会议在京召开。会上,首都师范大学协同智慧教育研究基地揭牌成立,启动了新时代构建家校(园)社协同育人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的新征程。
什么是协同智慧教育平台?这个平台的研究使命及任务是什么?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平台的协同智慧育人功能,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提供指导服务?围绕协同智慧教育平台未来的发展建设,记者专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教授。
记者 | 张惠娟
初心使命:为家长教师提升专业素养赋能记者: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今天的教育共识,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据我所知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前不久,由您领衔主持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纳入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当前,我国在协同育人方面尚存在哪些问题?建设这个平台的初心使命是什么?
康丽颖:这个平台的使命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呼应政策导向,构建与完善协同教育机制。2020年以来,国家各项政策、规划中密集、突出地强调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将其上升到国家重点教育战略高度,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刚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要求。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各级政策执行者、科研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们,共同肩负着构建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服务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时代使命。
尽管我国在协同育人方面已有多年实践探索,但总体上看,在实践中仍然突出地存在目标不一致、功能不互补、责任不共担、关系不协调、资源不共享等问题。我们的协同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就是为了呼应上述政策导向,在我国的新时代大背景下,构建与完善协同教育机制。
第二,回应社会期待,为新生代父母、教师赋能。0-6岁的婴幼儿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个体生理发育、认知发展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学前儿童的良好发展关乎个体一生的发展,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国家劳动力水平和国民素质,决定国家民族的未来。婴幼儿的养育需要幼儿园、托育机构、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努力。
我们的大样本调查显示,新生代家长具有高学历、高期待、高焦虑的群体特征。以北京为例,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家长比例超过70%,主城区更是超过80%,但正是这些高学历家长对孩子的高期待引发了对教育的高焦虑,造就了“鸡娃”“内卷”等社会热词。在家长集中的36-45岁群体中,43%的家长表示“子女教育”是家庭最困难的问题;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尽管多数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但家长感到焦虑的比例仍高达87%。教育子女是家长的天赋权利,但是教育子女的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家庭教育亟需政府支持,也需社会协同,更需专业赋能。
在婴幼儿的协同教育体系中,教师群体同样需要赋能。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托育机构的保育人员,她们职业的专业性属性,都决定了需要持续不断地寻求专业发展、终身学习。但当前社会中良莠不齐的学习内容资源、忽视教师成长规律的学习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广泛存在。我们希望通过聚拢高水平的专业力量,建设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为广大家长、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第三,迎接未来调整,将科技革命融入未来教育。传统的协同养育机制无法应对数字化时代协同养育过程中的海量信息挑战。无法满足学校(幼儿园)、家庭、社会对于协同养育数字化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新需要,亟需直面数字化时代做出转型升级。当代儿童成长于信息化时代,儿童的协同教育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与手段。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智慧教育、智慧学习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希望通过建设信息技术支持的智慧协同教育平台,为家长和教师赋能,助力儿童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家校社共育指导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愿景功能:助力广大儿童健康成长记者:从服务对象来说,该平台未来将要完成怎样的具体任务?
康丽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服务家庭。在“双减”背景下,改变以往针对家长的育儿指导服务中单纯追求“问题导向”、“技术导向”的倾向,变“生病 - 开处方”为赋能、预防。通过在观念、态度、行为等基础性层面为家长提供专业化、个别化的指导,提升她们的育儿意识、育儿能力,建立和谐家庭,为儿童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二,支持学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为各个学段、不同层次的教师、保育人员,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和专业化的指导,支持她们的终身学习和终生发展,最终促进人才培育模式创新和质量提升。
第三,引领社会。借助平台建立专家智库、聚拢多学科专家资源,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培育高水平标准性成果。基于大数据分析,精准研判多方主体需求,协助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引领社会各界,共同营造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
我们将打造多主体学习、多学科交流、多情境协同的平台。
记者:您能否具体开展介绍一下?
康丽颖:多主体学习——家长、教师、社会教育从业者及相关人员可借助该平台学习育儿知识及技能。多方教育主体置身于智慧学习环境中,可以无缝接入访问互联网,快捷提取所需的知识信息,选择适宜的网络服务,将有限的注意力和心理资源投入到高价值的学习任务之中,直接参与问题定义、形成方案和行动实践的过程,不断发展学习者应变复杂情境和问题的智慧能力。
多学科交流——平台将成为数据信息汇聚的集散地和分发器,与传统的互联网交流工具不同,它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采集和分析用户行为大数据,能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数据的无缝衔接和共享。多学科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并借助智慧平台的交流模块进行沟通,实现多学科视角融合共通。
多情境协同——通过平台创建智慧教育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能更好地提供适应养育者个性特征的支持和服务,其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记录过程、识别情境、联接社群、感知环境等四个方面。
最终,我们要将平台建设成为集多种职能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性平台,既是助力儿童成长、家庭教育、卓越教师成长平台,也是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培育平台,还是政府决策建言专家智库平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平台、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记者:协同智慧教育平台的服务对象,未来主要针对哪些群体?关于平台在评估与架构等方面能否详细解读一下?
康丽颖:协同智慧教育平台,将面向三类主要服务人群,规划和打造三大园地,即:面向教师和相关工作者的“教师发展学园”; 面向家长和指导者的“家庭教育学园”,和面向儿童及其家长的“童蒙学园”,此外,还包括面向多学科专家和其他相关人士的“社会支持平台”。
目前我们已组织高水平专家队伍,分别为“教师发展学园”、“家庭教育学园”和“童蒙学园”建设了50余门课程,课程资源已累计上万分钟。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通过功能多样的在线学习平台,能够适应不同群体的学习方式,满足多层次的学习需要。
除了在线学习,平台的功能还将包括:学习支持、信息发布、婴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估、专家个性化咨询、交流互动、科学研究、报告发布等。比如,在平台的专家个性化咨询与交流互动的页面,家长和教师可以与我国顶尖的各领域专家进行沟通,讨论育儿话题。再比如,在评估诊断方面,我们不仅有针对婴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评估,更有针对教师和家长的能力评估和诊断,基于科学的研判,发现学习需要,并能以菜单化、定制化的方式支持他们的学习。
总之,我们搭建“协同智慧教育”平台,将为婴幼儿、教师,家长,儿童教育相关研究者、指导者、工作者提供个体、集体层面的专业化指导和服务,有效支持多元主体开展0-6岁婴幼儿协同养育,顺畅多元沟通渠道,实现协同养育的数字化创新,培养面向未来教育的一流人才,服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协同教育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各界搭建一个充满智慧的、助力协同的平台,让我们担负时代使命,达成美好愿景,共同促进我国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