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和传统育儿的分歧当传统育儿习俗遇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14]人次
据说,还有不到7个月,20后就要出生了。预计他们看90后,就如90后看待60后。
毫无疑问,代沟这东西会随着一代代新人的涌入,变得越来越无法逾越或者压根儿也避免不了。
就如前两天,当我告诉我妈,其实红糖水没什么功效的时候,她瞪大了两眼,摆出一副口口相传的神药竟然失效的表情。
红糖中95%都是蔗糖,对于补充能量倒是有一定功效,但至于“痛经克星”、“美容养颜”的说法实在是无稽之谈了。
我妈听后,嘴里碎碎念着“我们那一代就是喝一杯红糖水就搞定的事”,对我的话深表怀疑。而我心里暗自估计,其实就是那甜蜜的感觉分泌出的多巴胺起了安慰作用。
往往,拥有强大群众基础的古老方子和良言妙招,就成为了老一辈和新时代年轻人之间,产生分歧的罪魁祸首。
育儿更是如此。
1前不久,和小侄子视频,发现这9个月大的小姑娘,又顶着一个油亮的小光头。
在我的记忆中,这小姑娘从出生到现在,每每见面都是以光头的形象在和我打招呼。
一方面,老人常说:给宝宝剃头,头发就能变得又浓又黑。
另一方面,老话又说了:夏天热,孩子剃光头凉快。
还有什么满月剃头好兆头的风俗,更是在老一辈中流传久远。
而其实,通过各路专业医师辟谣,首先剃头发是无法改变孩子头发浓密程度的,真正可以决定发量的只有基因和激素。
其次,头发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体散热,而非阻碍散热。所以,给宝宝剃光头,反而是减弱了散热功能。同时,头皮下的汗液蒸发受阻,更容易长痱子,不注意也容易引起感冒。
2
怀孕前,记得闺蜜小游就给我抱怨过饱受婆婆带娃的“摧残”。
在宝贝6个月开始可以添加辅食后,婆婆秉承着,只要宝宝能吃、肯吃、喜欢吃,那就随便吃的原则,给宝贝变着法子喂。
甚至还坚持不吃盐怎么长身体的理论,给还不到1岁的宝贝喂肉汤。这盐在婆婆看来,就相当于菠菜对于大力水手,不吃不行啊。
虽说是出于满满的爱,但如今长到2岁的宝贝在体检时,被医生警告已经偏胖了,如果不控制会影响发育。
的确,在老人们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填饱肚子是首要任务,能吃是福是至理名言。至于,孩子的盐分、热量、糖分的摄取量就被完全抛诸于脑后了。
但对于闺蜜而言,作为一个90后妈妈,宝宝的辅食除了多元化,还需要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讲究各种食材营养的搭配,甚至精确每日成份的摄入。
可搬出这些生硬的词汇和道理,婆婆总会拿一句“ 我就是这么把我儿子养大的”来反驳。更严重的是,在定点吃饭和拒绝零食的原则性问题上,婆婆也总是一副心疼孙子的表情,让闺蜜难以下手阻止。
3
相同的老派做法,同样的老式“偏方”,在身边也比比皆是。就比如,宝宝鼻子扁,捏捏鼻梁就变挺。
这没有医学依据的说法,很容易对宝宝造成伤害。再说,每一个宝宝,在出生后,骨骼都还没有发育完全,欧式高鼻梁根本就不是人为可以塑造的。
还有更多危险⚠️的行为,捆绑新生宝宝,较早地进行“把尿”训练,用香油治疗红屁屁等等。这些不可取的做法,老人们总是听不进去劝说,并以各种腔调、言论、表情威慑年轻人。
可见,每一代之间的育儿矛盾和分歧是在所难免。当PK大战来临时,我们不得不从战术上提前部署。
1.共 同 学 习
每一个妈妈都是从菜鸟新手,逐渐转变成能说会道的王者。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在孕期参加各种孕妇课堂,订阅浏览各种育儿书籍杂志,还会不断向医生咨询确认。
那不妨,让老人们也一起加入到学习的行列,帮助他们更新换代库存里的观念和知识储备。
往往,专家、医生的话要比从我们年轻人自己口中说出来得管用。当带动着老人们一起学习新的育儿观念时,才更容易在遇到实际育儿问题时,达成共识。而有了共同的理论依据,才更容易让育儿意见统一。
2.角 色 定 位
因为完全撒手不管,让老人带娃的纠纷也屡见不鲜。一个家庭中,带娃的角色最好事先定义清楚,分工明确。
孩子的父母应该作为育儿的首要责任人和第一抚养人,老人则只是带娃的帮手。
各自清晰定位后,出现分歧,先以沟通尊重为前提,孩子的父母以主人翁的角色意识,引导参与带娃的老人循序渐进地接受和认可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并对此负责。
而不是作为孩子父母,尽不到对孩子喂养和教育的责任,反倒责怪和吐槽老人们的方法守旧,耽误了自己的孩子。
3.懂 得 感 恩
无论是老人们还是孩子的父母,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在抚育孩子成长。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战壕里的队友而非敌人。
当面临意见分歧时,除了发自内心对老人们的出发点和做法表示理解,当然也不能忘了肯定和感恩。
彩虹屁的作用想必年轻人也都感受过,不妨用在家里的老人身上,更有助于让他们接受新观念和科学育儿的方式。当对抗无用时,或许这种“允许不同”、“建议尝试”更奏效。
我们无法避免,有一种冷叫奶奶冷,也无法阻止有一种饿叫外婆饿。我们只能接受和理解,老人们也是用爱的方式在照顾孩子们。
当传统育儿习俗遇上科学育儿新观念时,一同沟通商讨出统一的育儿方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