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世界杯2023斗鸡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10]人次
作者 汪河
斗鸡本来是一种传统娱乐活动,利用公鸡好斗的特点,进行比赛,甚至进入博彩业。
我说的斗鸡,则是小孩子们玩的一种游戏。
我们豫西南一带把斗鸡叫做“叨鸡”,我老家镇平一带,更是说的直白,称之为“鸡叨架”。
斗鸡是男孩子童年最激烈最有男子汉气概的游戏。比赛至少两人,向前盘起左腿或右腿,用双手抓住脚腕,使自己的左/右腿不落在地上,盘腿的膝盖朝外,用膝盖去攻击对方。谁的双脚落地,就算是输。
我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喜欢斗鸡。同学张某右腿有疾,左腿经常负重,最善金鸡独立,成为公认的斗鸡王。
“文革”我在镇平县城上学。那时候的冬天很冷,教室里没有取暖设施,一节课下来,双脚被冻得麻木,手拿不住笔。课间休息这段时间,就要来场斗鸡取暖。
同学们分成两帮,先是双方派先锋单挑,最后倾其所部掩杀,一场混战。
图 单打独斗
我的体质在班里属于中等,但是斗鸡游戏,我常做一方大将。这是因为我对斗鸡研究颇深,善于利用规则和战术。例如,如果对手是一个高个子,他会远距高速冲刺,高高跃起将膝盖撞向我胸部,利用冲击力取胜。此时我就放慢节奏,等对手气势汹汹跳过来,侧身弯腰躲过一击,或用肩膀抵抗他的第一波;如果对手将膝盖连同大小腿压在我整个膝上,试图挤压让我脱手导致双脚着地。这时候我就放低膝盖转身,让他企图不能得逞。化解对手第一波攻击后,以后的事情就是贴身缠斗,就像拳击赛处于弱势的拳手抱住对手,让他无法发拳那样。缠斗的最终结局,则是对手力竭双脚着地认输。如是双方混战,也不要正面对战,趁对手在攻击队友时从后面偷袭。
图 一场混战
同学刘陕安,颇有心机,上述招数他皆会。他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一腿有疾,人称“三条腿”。此公是对方大将。有位姓李的同学,被他招去做先锋。李同学属于猛将兄,他搬着一条腿,头上的雷锋帽没系帽带,两边耷拉下来,如同猪耳般。随着一声“开始”,李同学大叫一声“冲啊”率先出阵。他头上那只大耳朵,随节奏乎煽,口中呼出的白色气体如同飞驰火车,气势汹汹地单脚蹦跳着冲过来。我则是以逸待劳,待在原地,等他冲过来时突然扭转,避开他的膝盖冲击;或者屈身用右肩膀抗击他的泰山压顶。几个回合下来,他就没了力气,最后被我制服。
最后的战斗常常发生在我和刘陕安同学之间。我俩在双方队友的围观和声援中竭力搏斗,如同真实斗鸡的残局:两只公鸡头破血流纠缠在一起,谁都无力击败对方,但又不肯放弃。
有天上午课间操时间斗鸡,又是这个结局,而且持续时间更长,上课钟声响起,我俩继续缠斗,同学们围着观战。英语老师姓吴,浙江人。其性格儒雅,从不管束学生。他来上课,也不催促大家进教室,站在一旁观战。看到激烈之处,也只是惊呼:“欧呦,不行的啦,很危险的呀!”
直到一方胜利,斗鸡才结束。同学们用英语高呼:“ Long live Chairman Mao ! ”、“ Heighten our vigilance,defend our motherland ! ”
喊领袖万岁,是当年口号的标配(搁现在也不过时);“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也是领袖语录。当时珍宝岛事件,全国都在备战,英语教学紧跟形势。
我们的呼喊声,惊动其他班级同学,他们打开窗户伸头看。校工宣队王师傅看我们翘课斗鸡,赶过来欲收拾我们。见我们高呼领袖语录散去,只得作罢。
吴老师笑容可掬地纠正我们发音,用江浙话软糯糯地说“同学们,大家帮帮忙,上课吧。”
同学们捏着嗓子软软地学他说话:“晓得了。”或者说:“好弗啦。”
大家在一片欢快的笑声中走进教室。
我记得进入正课前,吴老师先给我们讲motherland或fatherland,是mother或father + land的组合名词 。英语真奇妙,一下子勾起大家对英语的兴趣,就连站在窗外的工宣队王师傅,也是听得津津有味,颔首赞许。我喜欢学英语,工作后兴趣不减,达到阅读专业杂志的水平。吴老师作为启蒙老师,功不可没。
斗鸡确实有安全隐患。跌倒和碰破鼻子流血是常有的事情。好在同学们都很皮实,被人击倒爬起来拍拍屁股上的灰,退出战斗站一边做观众;碰破鼻子流血,撕一张作业本上的纸塞鼻孔;更甚者伤及脚踝,也只是客串几天“三条腿”而已。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挤油》,说的是儿时冬天在教室“挤暖包”的往事。为此问某小学校长,现在小学生还玩过去我们过去玩的游戏吗?校长说,现在校方不准学生在教室“挤暖包”。万一有小孩子在推挤过程中跌倒在地,碰破皮或碰掉牙齿,这可是个大事故。家长索要赔偿不说,老师受处分,学校领导也要担责。
我问:叨鸡呢?
校长说:叨鸡的危险性比挤油还大,更不能做。
我还是不明白说,我小的时候玩这种游戏,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
校长正色说:我说的是万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防万一,万万不可以。
哎呀,多好的一个游戏,居然不能玩了!
看来叨鸡,也就是斗鸡这个游戏,和挤暖包一样,要失传了!
初稿 2023-3-30
作者简介
王贺伟,笔名汪河。
河南镇平人,蒙古族,职业医生。喜欢读书,退休后封刀,在电脑上练习输入法,作为延迟脑萎缩的手段,时有作品发表。
属于一介不入流之文学爱好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