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炭养花好吗(难忘那年生炉子)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5日 点击:[10]人次
:难忘当年生炉子(运城市教育局 张俊耀)
难忘当年生炉子
运城市教育局 张俊耀
运城市区通大暖(集中供热)之后,每年冬季我家里的温度计显示老在22℃-23℃。从寒气逼人的室外一回到家,总让人感到温暖如春,十分惬意。往往此时,我就会想起前十几年住机关“筒子楼”时每年冬天取暖要生炉子的麻烦与艰辛了。
我是1984年由稷山城关中学调到地区教育局工作的。一调来,局里就在机关后院筒子楼上的三层给我分了一间15m2的宿舍。在此宿舍住了几年后,我爱人由稷山也调来运城,局里又将后院东边那栋二层楼上的一间半宿舍分给了我。
那时,机关后院的三栋宿舍楼都没有通暖气,冬天必须靠火炉取暖。每年入冬之前,机关给每个工作人员免费分一吨“阳城无烟煤”,俗称“钢炭”。我后来琢磨“钢炭”这个称呼,可能是因为无烟煤块有棱有角、坚硬亮泽似钢的缘故吧!几辆大卡车拉来“钢炭”后,一古脑堆在办公楼后边的篮球场上,然后由几个后勤人员用平车拉着分配,按机关人数将钢炭分成若干堆,一堆大约一吨。从那时起,篮球场便成了炭场。之后由全体机关人员自行挑选炭堆。由于炭堆大小由后勤人员目测堆积,难免大小不一,差别较大,因而怕大家有意见,往往采取抓纸蛋的形式确定各家的炭堆。那时,人勤快点的便迅速将自家的钢炭转移到楼道自家门口,住一楼的则堆积在楼外自家窗户下面;人懒点的好多天都不将自家的钢炭从炭场转走,炭场上好长时间都零零散散地堆着好多堆钢炭,一刮风炭末吹得到处都是,球场上是黑的,马路上是黑的,树枝上是黑的,绿化带里的冬青上是黑的,办公楼和后院住户的窗台也是黑的。有时人路过球场,炭末吹得人都睁不开眼睛,往往头发上、衣领里都落下了炭末。
广告
去逛逛
那时农村人更艰苦,大多数家庭还烧不起“钢炭”,只能用柴禾烧土坑或用“煤糕”(土拌煤渣)生炉子取暖。我算是个孝子,每年总要找个工具车或挡个稷山来运办事的顺车,将机关分的钢炭的一半都拉回稷山老家供老父母享用,老父母高兴,邻里们也夸我这个在外干事的儿子是个孝子。剩下的半吨钢炭,用个筐子花上一晌时间,一筐一筐地“弄”到楼上自家门旁的炭池里。那时的楼道上,除了中间留条一尺来宽的人行道,两边全是炭堆和杂物。有一年我感冒了,身乏无力,便央求机关一个大师傅帮我运炭,那个人力气大点,与我一起一人一边拽个筐子将钢炭一筐一筐弄到楼上。完后,我说请他吃饭,他说不要吃饭了,给我五元钱自己吃。那时每月工资只有50多元,这五元钱几乎是我十天的生活费,让我心痛了好多天。
那时,机关给每个职工宿舍发一个铸铁炉子和三四节铁皮烟筒。铁炉子每年都要将里边的炉膛重新泥一遍。我刚开始不会泥,总要找人帮忙,自己在一边作帮手,一两年后便学会泥了。每年入冬前,找一些麦秸,或到理发店找一些碎头发,再找半筐好土,用水和在一起。这泥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然后沿着炉膛一圈一圈从下到上抹上来即可。待泥干后,再将炉子放到位,搭上烟筒便可生炉子了。
生炉子要用劈柴或玉米芯作引燃物。记得我每次回老家,老父亲都要给我准备好半袋子劈柴或玉米芯让我带回运城。每次生炉子前,先拿上斧头在楼道上将大块的钢炭砸成比鸡蛋大点的小块,用铁簸箕端到炉子前。之后,我便将劈柴或玉米芯放进炉子里的铁盘上,再倒上点柴油或煤油,然后用火柴引燃。待汹汹的烈火燃起来后,我立即将砸好的炭一块一块轻轻放在劈柴上,但不能多放,只可放四五块即可。几分钟后,这些炭便引燃了。待下面的劈柴燃得只剩下灰了,无力再支撑这些炭,这几块炭不久便轰然落到炉底,这时就得赶紧再加上几块炭,待这几块炭也燃红后,炉子就算生着了。从生炉子的程序看,每个环节都是有讲究的。劈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不好引燃,太小则很快着完引燃不了钢炭;柴油也要倒得合适,太多,则火苗太高、太猛,还容易让人躲避不及,将头发和眉毛燎着。太少,则半会着不起来,甚至一会就灭了,味道也太呛人;钢炭放得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太早柴火未着旺容易被压灭,太迟柴火着乏了钢炭不能引燃。
我在家兄妹五人我最小。从小到大父母娇生惯养,像生炉子、和煤糕、担茅粪这些活我基本上未沾过手。但在机关住宿舍自己不生炉子就要受冻。因而我干这活总显得笨手笨脚,加上不掌握技术,又无耐心,急于求成,常常好几次都把炉子生不着,而且每次生炉子时总是将屋里弄得浓烟滚滚,即使窗户全打开也很长时间才能将浓烟送走,呛得人直流泪,忍不住多次跑到楼道上喘息。每生完一次炉子,好像屋里墙壁、挂历、家具、床被又黑了一截,自己也感到总是灰不溜秋、灰头灰脑。
炉子生着后,管理炉子也是个麻烦事和头痛事,稍不操心炉子就灭了。尤其是晚上睡觉前,要将炉子“煤”好,即用较碎的煤渣将炉子填满,但不能太实,也不能太虚,太实不通畅不到半夜就灭了;太虚煤燃得快,不到天亮来不及加炭就着完了。那时睡前总要在炉子上坐一壶凉水,待半夜炉子着旺后水咕嘟咕嘟响起来了,这时起来加炭炉子就不怕灭。但往往此时,睡意正浓,怎么也不想起来,因而天亮起床后炉子已看不到火星了!那时每天早上和中午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炉子着不着。由于我不善管理炉子,往往前一天晚上刚生好的炉子,第二天早上就灭了,又得重生。有时一周就要生好几次炉子,因而痛苦不堪,厌烦透顶,甚至望炉生畏!而且生炉子期间,生怕煤气,老要将窗户开个一指来宽的缝,白天或天气好时还无所谓,而到了深夜或遇到大风天气时,冷风嗖嗖直往进灌,时常吹得使人感冒,但即使这样也不敢将窗户全闭上。
那时我下班回到家,主要任务就是伺弄炉子。一会要砸炭,一会要运炭,一会要填炭,一会要掏灰,一会要倒灰。因而,我的两手每天都是黑黑的,洗也洗不干净。砸炭很讨厌人,用劲大了炭砸得太碎,而且炭渣溅得到处都是,有时一不小心还会溅到眼睛上,使眼睛痛得半会睁不开,甚至肿上好几天。掏灰倒灰也非常麻烦。掏炉灰时,炉灰飞扬,呛得人直打喷嚏,而且头上、脖子里、衣服上全是炉灰。炉灰攒够一筐子后,就得提着倒到楼下的垃圾堆里,往往倒一次炉灰,弄得裤子上、脚上全是灰,真烦人!由于“钢炭”比较贵,因而烧得非常节约。每次炉盘下的炉灰刨出来后,不能立即倒掉,先要用手挑拣或者用铁筛子筛出里面的“乏炭”,所谓乏炭,就是燃烧不完全的炭块,灰黑灰黑的,可以再用,特别是生炉子时容易引燃,仔细想来,这个“乏”字很形象,就象说一个人干活干累了,但多少还有点劲儿。
我爱人未调来运城的几年里,每年腊月二十五以后我就请假提前回老家过年了。过了正月初五上班后,往往天气已暖和了些,我嫌麻烦便偷懒不再生炉子了。但有时遇到倒春寒,到了深夜,屋里象冰窖,冷得睡不着,我只得起床将内衣穿上,再多盖一个被子才能勉强睡着。有时临睡前到机关茶炉上提一茶壶热水放在床边。也许一壶热水对屋内温度没有影响,但看着它,总觉得屋里暖和了些。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忽然有一天我看到有人用蜂窝煤炉子取暖做饭,于是我家也改用蜂窝煤炉取暖做饭。我这才感到蜂窝煤炉子相比较钢炭炉子要先进、科学得多。此炉子即好生,又不怕灭,火力大小也好掌握(煤块眼对照,火就旺,稍错开,火就小了;下面进气口盖子揭开火就大,盖子盖住,火就小),而且不用砸炭、掏炉灰等,又省事,又实用,又节约,还没有砸炭、刨灰时的污染。我由衷地赞叹:发明蜂窝煤炉子的人真了不起!
自九十年代后期,住到局东郊家属院用上暖气后,我就再没有沾过炉子了!
追昔抚今,感慨万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的城里人都成了“贵族”。回到家基本无活可干,除做饭洗碗成硬活外,拖地板和浇花也成了大活。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接了天然气;冬有大暖,夏有空调;做饭用燃气炉和电磁炉,洗澡洗脸和洗菜洗碗有热水器,洗衣有全自动洗衣机。可谓家家都实现了现代化,户户都是小康家。相比较过去干不完的家务活,特别是冬天生炉子取暖的艰辛与麻烦,现代人真是太幸福了!同时人人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上了。“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和“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些“文化大革命”中写作文时常用的词语,比喻到现在的生活才是恰如其分!让我们尽情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的清闲与温馨,共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