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生活家装修公司中国真正的互联网大厂只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2日 点击:[10]人次
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我对流量是最关注的,尤其是各大互联网巨头的流量规模,不过,从各大公司财报不再披露用户数开始,流量(日活、MAU、AAC等)到底有多少就成了谜,只能看各种第三方监测平台的数据。
我目前比较认可的是QM每周提供的各种移动互联网报告,最近我就从它们最新披露的数据,绘制了这样一张图:
横坐标是互联网几个主要赛道的人均使用时长占比,纵坐标是全渠道MAU(APP和小程序的去重月活数据),依次陈列了目前一些主要的MAU过亿的几个互联网大厂旗下的移动应用。
详细可以看下图。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张图?因为想更直观的呈现主流大厂在流量上的竞争态势,方便告诉互联网从业者们,哪些赛道这些大厂都有布局,哪些赛道竞争激励,各大厂的流量优势各有什么不同。
可以讲,这种图基本能呈现这些信息,接下来我简单进行解读。
01 拥有独立互联网流量生态的玩家就6个虽然中国MAU过亿的大厂很多,保守估计不超过20个,排除手机厂商和纯工具类应用,完全具备独立流量生态的亿级平台就6个:腾讯、阿里、百度、抖音、快手和新浪。前四个均有近10亿活跃用户,而快手6.5亿,新浪5.5亿,差距较大。
为什么说这六家大厂是独立的流量生态?两个理由。
第一,拥有两个赛道以上的亿级移动应用(除了快手),比如图中阿里系应用就有8个,腾讯系和抖音系都有4个,新浪也有社交、资讯两个赛道的头部APP。
第二,除了个别应用(比如饿了么有64%流量来自微信小程序,以及近期入驻抖音),六大平台很少互联互通。
尤其是阿里、腾讯、抖音三家,反而大方开放给其他大厂免费流量,典型如腾讯,开放微信流量给拼多多、京东、美团、滴滴等,这四家分别有26%、40%、45%、84%的流量来自微信小程序。
由此可见,这六家大厂才是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真正提供者。
02 短视频、社交、电商赛道流量格局稳定短视频(含直播)和社交占据了网民50%左右的上网时间,其中短视频大肆抢夺其他赛道的用户注意力,就是从抖音诞生开始的,直到近两年才不再增加,稳定在28%.
而在这之前,明显是社交APP占据主流,尤其微信以10亿月活成为最核心的国民APP,加上活跃20多年的QQ也有6亿用户,让腾讯很长时间成为中国独一档的流量大厂。
短视频赛道目前在APP应用和商业化层面,就是双雄争霸格局,即抖音和快手独一档,去重流量规模均超过6亿,远超其他APP。
但从全渠道来看,是微信与抖音的斗争,快手已逐渐落后,原因是视频号的崛起,视频号除了商业化还在初始阶段,MAU已经完爆抖音,远甩快手。
社交赛道,腾讯凭借微信+QQ的10亿庞大体量,一枝独秀,新浪微博以近5亿规模勉强维持一定的存在感,而小红书和知乎,前者作为近两年新出现的流量洼地,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后者则声量逐渐变小,商业化步履维艰。
电商赛道是近年变化最大、但目前流量最稳定、且竞争依旧激烈的赛道,虽然电商占据时长比例才5%,但贡献了19万亿的市场。
近年的变化主要是从阿里京东两强,变为“猫狗拼”三足鼎立,核心就是拼多多的崛起。前两年拼多多首次超过淘宝成中国最大电商流量平台,目前7.8亿左右,22年GMV与京东持平,而阿里和京东虽然也在增长,但仅体现在用户数量上,淘宝达到近9亿,京东超过6亿。
此外,腾讯、抖音、快手等近年分别从私域和直播切入电商赛道,进一步瓜分市场份额,22年分别贡献GMV为2万亿、1.5万亿和1万亿,电商用户数也达到亿级。
03 长视频竞争依旧激烈,本地生活格局初显长视频近年来竞争是逐渐加剧的,虽然开始呈现明显的梯队,但亿级规模的APP变多,从原来的爱优腾变为六家竞争。
目前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处在第一梯队,MAU均超过4亿,第二梯队是芒果TV、优酷和B站,其中优酷近年明显下降,B站则后来居上,三家都维持在2亿左右的规模,第三梯队代表是抖音系APP西瓜视频,勉强超过1亿,赶超基本无望。
本地生活赛道是近两年竞争最激烈的赛道。
原有格局是,到家场景(核心是外卖)美团和阿里的饿了么两强并立,前者有70%份额,到店场景集中在团购和酒旅,团购基本由美团及旗下大众点评掌控,酒旅则是美团略逊于携程(包含去哪儿)。
目前综合来看,无论是流量还是市场份额,美团处在独一档,MAU超过5亿,饿了么依靠外卖业务以及阿里输血,MAU接近3亿。
但是,本地生活近年出现两大变化,一是抖音强势入局到店场景,抖音的团购和酒旅收入已达到美团的40%,此外阿里的高德合并饿了么到店业务,与美团开始新的竞争,二是到家场景的即时零售赛道爆发,美团推出闪购业务,京东推出京东到家,阿里的盒马鲜生近期也要IPO,三大线上零售商逐渐短兵相接。
04 总结其他赛道比如搜索、支付,基本是百度、支付宝一家独大;地图赛道就是高德、百度两强格局,滴滴虽然近年受到监管,但不影响出行赛道的垄断地位,23年在用户规模上强势复苏;阿里凭借钉钉2亿用户,在线上办公领域暂时领先,但也时刻提防企业微信的威胁。
总的来说,这张图基本反映了中国当前互联网的流量格局,十余家大厂在多个赛道内卷,能感受到明显的增长焦虑,但中国市场就这么大,而且今年又突出个降本增效,引发裁员潮,说明互联网行业需要出现新的蛋糕,人工智能显然做不出多大的蛋糕,在出现新的颠覆互联网的技术之前,唯有出海。
虽然出海困难重重,最成功的TIKTOK都步履维艰,但各大厂还在继续布局,比如阿里和拼多多,尤其拼多多的TEMU刚起步,但增长迅速,可是,还远远不够。
真希望未来再讨论中国互联网流量格局的时候,不再是只有14亿人,而是80亿人,与这些大厂竞争的对手是谷歌、亚马逊、META。
那么,距离绘制这张图还有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