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最近新闻

苯丙酸酮尿症的表现有哪些 苯丙酸酮尿症有哪些饮食禁忌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6日    点击:[23]人次

苯丙酸酮尿症的表现有哪些 苯丙酸酮尿症有哪些饮食禁忌

一、苯丙酸酮尿症有哪些症状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所以新生儿有高苯丙氨酸血症,因未进食,血苯丙氨酸及其有害的代谢产物浓度不高,故出生时无临床表现。如果对新生儿未作苯丙酮尿症筛选,随着喂食的时间延长,血中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逐渐升高,临床症状才渐渐表现出来。主要临床表现有:

1.身体特征

(1)皮肤常干燥、色白、细腻,易有湿疹和皮肤划痕症。由于酪氨酸酶受抑,使黑色素合成减少,故患者毛发色淡,呈棕色,干枯无光彩。头围小,乳齿生长缓慢,牙列稀疏,骨骼发育迟缓,虹膜色浅。

(2)汗液和尿中排出有难闻的鼠气味、霉臭味。

(3)早期还出现呕吐、烦躁、易激惹等症状。

2.生长发育特征

生后4-9个月开始有明显的智力发育迟缓,语言发育障碍尤甚,这些表现提示大脑发育障碍。部门患者合并有癫痫发作,其中部分婴儿表现为痉挛症,多在生后18个月以前出现。绝大多数患儿有抑郁、多动、孤独症倾向等精神行为异常,如不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最终将造成中度至极重度的智力低下。

3.神经系统症状

体征不多见,可有脑小畸形,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反复发作的抽搐,反射亢进,腱反射亢进,手部细微震颤,肢体重复动作等。常有兴奋不安、多动和异常行为。早期还出现呕吐、烦躁、易激惹等症状。年长儿可有癫痫小发作和大发作。绝大多数患儿有抑郁、多动、孤独症倾向等精神行为异常,如不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最终将造成中度至极重度的智力低下。

二、苯丙酸酮尿症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或活性减低而导致苯丙氨酸代谢障碍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在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疾病中比较常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不均一,主要临床特征为智力低下、精神神经症状、湿疹、皮肤抓痕征及色素脱失和尿液中鼠气味等,脑电图异常。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则前述临床表现可不发生,智力正常,脑电图异常也可得到恢复。那么它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一、饮食适宜:1.宜吃无苯丙氨酸的食物;2.宜吃低蛋白质的食物;3.宜吃高维生素的食物。

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牛初乳。维生素含量丰富,不含有蛋白质,避免诱发苯丙氨酸的蓄积。50g清炒食用,也可煮汤。

萝卜。具有利尿作用,适合本病患儿使用。50g清煮。

青菜。不含有蛋白质,本病患儿重点是不能进食含有蛋白的食物。100g每天,清炒食用。

三、饮食禁忌:1.忌吃含有蛋白质的食物;2.忌吃含有苯丙氨酸的食物。

四、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牛奶。含有蛋白质以及苯丙氨酸都比较丰富,可造成智力障碍。换吃无蛋白质的食物。

精瘦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卵磷脂,对正常人而言很营养,对本病患儿可直接影响其智力发育。换吃清淡的无蛋白质的食物。

三、苯丙酸酮尿症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1、细菌抑制试验(Guthrie试验)

此法是应用最早,最经济实用的血苯丙氨酸半定量方法。

原理:枯草杆菌ATCC-6633的生长需要苯丙氨酸,如在含有苯丙氨酸拮抗剂

β-2噻吩丙氨酸培养基上,枯草杆菌不能生长,当放入血滤纸片标本时,血中的苯丙氨酸与培养基中的抑制剂相拮抗,使血滤纸片周围出现明显的细菌生长环,我们可以根据细菌生长环的大小,测定血滤纸片中苯丙氨酸浓度。但如新生儿血清中苯丙氨酸浓度超过121.1—242.1μmol/L时,细菌仍可生长。

目前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用本法进行新生儿筛选,以期及早诊断苯丙酮尿症患者。

2.血液中苯丙氨酸测定

正常人血液中苯丙氨酸浓度为60~180μmol/L,PKU患者可高达600~3600μmol/L。

此方法是界定一个分界点,来衡量病人血液中苯丙氨酸的浓度。

(1)以258μmol/L为正常人与苯丙酮尿症患者的分界点,则有高达4%的假阳性。用色层析法则在生后几天的新生儿中可出现假阴性。MS/MS(质谱)法可减少假阳性率,此方法可同时测定血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并可计算苯丙氨酸/酷氨酸比值。

(2)如果以比值2.5为正常儿童与患者的分界点,则可将假阳性减少到1%。故目前多用此方法来筛选新生儿苯丙酮尿症。此方法还可用来筛选半乳糖血症、枫糖尿病、同型胱氨酸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一次检查可以筛选多种先天性疾病。

3.尿液检查

(1)尿三氯化铁试验与国产苯丙酮尿症快速诊断试纸试验:若尿中如含苯丙酮酸则三氯化铁试验呈绿色,放置后退色;如尿中含尿黑酸、组氨酸或氯丙嗪代谢产物,亦可显绿色而呈假阳性反应。

中国生产PKU试纸润湿尿液后如呈蓝绿色为阳性,并对根据色泽深浅与标准色板比较,估计尿中苯丙酮酸含量。

因血清苯丙氨酸浓度低于908—1210.6/μmol/L,尿中可无苯丙酮酸排泄,故新生儿期患者尿三氯化铁及试纸试验可呈阴性。

(2)2,4-硝基苯肼试验:加入尿液产生黄色混浊沉淀则为阳性。

(3)尿检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稳定性差,假阳性率高,易造成漏诊,只作为参考。

4.荧光光度测定法

利用此方法可以定量测定苯丙氨酸。

5.氨基酸层析法

可用手指或足跟血的一种较简单的苯丙氨酸定量方法。

6.氨基酸分析法

采用氨基酸分析仪进行血氨基酸自动分析的一种定量方法。可以根据苯丙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定量以及支链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例,对氨基酸代谢病进行鉴别诊断。氨基酸分析法在区分苯丙酮尿症类型及高苯丙氨酸血症鉴别上有很重要意义。

7.苯丙氨酸耐量试验

口服苯丙氨酸100mg/kg,1-4小时后查血中苯丙氨酸,如含量增高,而酪氨酸含量降低可确诊。

8.脑电图(EEG)检查

主要呈现棘慢波,偶见高波幅节律紊乱。随年龄增长,EEG异常表现逐渐增多,至12岁后EEG异常才逐渐减少。

9.X线检查

孕妇在怀孕期间检查可见小头畸形。

10.CT和MRI检查

可发现弥漫性脑皮质萎缩等非特异性改变。

四、苯丙酸酮尿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治疗经典型的方法—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

治疗期限:主张至少应治疗到患儿青春期发育成熟,最好能坚持终生治疗,成年后可以适当放宽饮食限制。

治疗原则:

(1)苯丙氨酸的摄入量必须能保证生长和代谢的最低需要量。由于患者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缺少,使苯丙氨酸不能正常代谢生成酪氨酸而在血液中大量蓄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且苯丙氨酸又经旁路代谢生成苯丙酮酸、*,经尿液大量排出,所以患者尿液有特殊的难闻的鼠味。同时苯丙氨酸是生长发育的必需氨基酸,供应不足也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严重会导致死亡。所以,苯丙氨酸既不能摄入太多,也不能摄入太少。

(2)另一方面,由于天然蛋白质中均含有4~6%的苯丙氨酸,所以必须控制天然蛋白质的摄入,而以低或无苯丙氨酸的奶粉、蛋*作为患儿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并且要保证给予足够的热量。

(3)对乳儿母乳仍是最好的饮食,给予计算量的母乳,对患儿的发育十分有利,因此切忌停喂母乳。

(4)必须考虑个体的差异。由于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活性缺陷程度差别很大,因此饮食治疗要坚持个体化的原则,而且由于各年龄段患儿蛋白质、热量、苯丙氨酸需要量和耐受量的不同,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年龄、体重、血液浓度制定和调整食谱,使血苯丙氨酸浓度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5)食物中除脂肪和糖类外,均含有蛋白质;其中苯丙氨酸含量占蛋白质的3%—5%。故从普通食物中摒除苯丙氨酸是困难的。

(6)治疗方案

1)维思多系列低或无苯丙氨酸的奶粉、蛋*、淀粉以及饮料等。国内也有其他厂家试制的同类产品,如国内供应的低苯丙氨酸食品有苯酮康和苯酮宁代奶粉。制剂的质量对疗效影响非常大,选用时应予注意。可以在此种低苯丙氨酸食品喂养的基础上辅以母乳和牛奶。

2)为保证疗效,应定期监测血苯丙氨酸浓度,正常人血苯丙氨酸浓度为1~2mg/dl,未经治疗的典型苯丙氨酸血浓度>20mg/dl,多在20~50mg/dl之间,>50mg/dl少见。在饮食治疗后血Phe浓度监测第一个月应每周复查1~2次,以后每月一次。还应定期复查血色素、白蛋白、脑电图、体格和智力发育情况等,必要时应进行血氨基酸分析,测定酪氨酸水平,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氨基酸的比值等。

2.对于非典型苯丙酮尿症的治疗除了饮食治疗以外,还应补充多种神经介质,如四氢生物蝶呤(BH4)、多巴、5-羟色胺、叶酸等。

3.对于有其他合并症的患儿应予以对症治疗。例如合并有癫痫发作的患儿,应及早开始进行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患有湿疹的患儿在血Phe浓度控制满意后,可自愈,如湿疹严重,可给予外用药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