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昌花园里的狗好不好养越有钱越幸福NO幸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点击:[4]人次
薪水对于我们这些勤勤恳恳的上班族来说,可能比世上的光还重要。
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在普通人的红尘俗世里,钱和幸福生活的挂钩程度肯定比补水面膜和水嫩皮肤的关系要紧密得多。
那么,终极一问来了:有多少钱才算多?薪水多少最幸福?
马云在阿里内部分享上说:月薪三四万最幸福;
而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国幸福报告》在全国32个城市抽取了1万人为样本,对健康、幸福和生活方式的关系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月薪和幸福的关系,看看到底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月薪多少最幸福答案是1.2万?
《2016年度中国幸福报告》显示,随着个人月收入的增高,居民幸福感先升高后降低。
在所有的月薪区间分布中,月收入1.2万元-1.5万元的人,幸福感最高。
这个结果可能和很多人的设想大相径庭,难道不是“挣得越多越幸福”么?
研究发现,月薪集中在12k—15k之间的受访者,其幸福指数达到了整个调查划分的薪水区间的峰值:3.81。
让人疑惑的是,高于这一月薪区间的收入达到“15k以上”受访者的幸福度,竟然只比9k—12k这个薪水区间的受访者高0.06个点,近乎相同。
在关于幸福衡量标准、人性、金钱和幸福的关系等等可能的因素里,有这样一个理论起了作用:边际递减效应。
这一效应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除了上述调查,在普林斯顿大学于2015年做过的类似调查中也有体现。
数据显示,在美国各个州,年收入7w5美金是一个幸福的基准坐标,低于它幸福感是随着收入递增明显加强的,但达到这个基准后,幸福感的幅度是不显著。
可以看出,幸福度和收入之间具有明显的边际递减效应——
消费或想用同样的东西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和效用,随着边界的变化不断变化,越到最后,效用就越小。
也就是说,每个地区的基准数据可能有差异,但都遵循了“幸福度达到一定值后会骤然递减”的规律。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
对物品价值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物品本身,而是通过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程度来主观地体验的。
对于这个数据调查结果,今年年初,新京报书评周刊做了个民意调查。
它问:你觉得月薪1.2万-1.5万最幸福吗?答案比例是这样的。
回答“是”的占比10.26%;“不是”的占比33.33%;“不好说”的占比56.41%。
很显然,除了超过一半的受访者给出了模棱两可的答案之外,剩下的4成人里有3/4并不认同这一结论。
是时过境迁导致数据失去衡量效力?还是我们的幸福观本就千差万别?
对于这一点,可能顶级富豪大佬们并没有发言权,可能温饱尚且不能保障的底层也没有代表性。而真正拥有发言权的,是日复一日朝九晚五、作为一枚螺丝钉镶嵌在这台时代机器上的亿万上班族们。
当我们坐下来和这些上班族们聊过之后发现,到底是不是“月薪1.2万最幸福”,还真不好说!
月薪和幸福度
永恒的变量问题
“你觉得,月薪多少最幸福?”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预设,而每个人也都可能并不精确掌握这个预设的具体数字。
问了形形色色的上班族,得到的答案都在情理之中,却又都在意料之外。
@彤彤广告狗,毕业3年
彤彤月薪5K,后来工作内容变动,涨了1K,部门新来了个同事接替她之前的工作,闲聊时发现新同事一入职就6k。
当她发现新来的人能力没她高,做的工作和她工资5K时一样,却薪资更高的时候。怎么也幸福不起来。
都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当你的能力和薪资匹配的时候,你觉得最幸福。
@小鱼儿程序猿,入职1年
刚入职时月薪4k,一年后翻倍8K。了解了市场行情,觉得以他现在的技术至少给2w才是合理价位。但是领导说比他资深的同事干了6年也才一万五。
预期和现实的差距总会带来落差感。小鱼儿说我也不求多,我值多少给多少我就开心。所以心理期望和现实一致的时候,最幸福。
@李敏时尚买手,半路下海
“这行,每个月的收入不稳定”。刚做的时候,李敏第一个月赚了5K,换了手机;第二个月赚了1.5w,果断入手了一款2w的手提包(刷的信用卡);后来月薪一度突破过十万,但是李敏一点都不开心。
她说只恨自己赚的太慢,想要的又太多,收入永远跟不上信用卡堆积的账单。
都说钱多钱少实现财务自由才有幸福可言。但财务自由往往和个人的欲望相关联,当你的能力赶不上自己的野心的时候,月薪无论是多少,都不会幸福。
@小童私企经理,行业老兵
刚入职月薪1.2w,在升职的那天买了辆车。不久后升职变成了区域经理,月薪3w。
过了几年和爱人首付买了房开始还房贷。同年结婚。一年后孩子降生。老婆的妈妈查出有肿瘤,两人开始分头照应,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此时工资年薪50w。
小童说最幸福的时候是月薪3w的时候,没有房贷,没有孩子,老人身体健康。
有人说,最幸福的时候不是那时工资有多高,而是那时压力有多小。
听了这么多人的自述,你说月薪1.2w最幸福么?还真不好说。
而对于提升幸福度,大家为什么更关注金钱和它的关联性?
有人说有钱有可能不幸福,但是没钱肯定不幸福,因为生活需要买买买,小到饮食,大到住房。
简言之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
挣钱——消费——幸福
但是“享乐跑步机效应”告诉我们:所有的幸福感都是短暂的。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这本书的第8章“适应——原地踏步的快乐跑步机”里提到“体验快感VS享乐适应”时是这么说的:
人会因为很多小事很兴奋和满足,但是这种愉悦感会很快被适应,不能持久。
这就是“享乐跑步机效应”。显然,享乐跑步机效应也好,前文提到的边际效应也罢,都告诉我们幸福感永远持久和持续递增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简而言之,只要你的薪水增长速度赶不上幸福感保持或者递增的速率,就可能永远像被蒙上双眼的毛驴,闻着近在眼前的草料的香甜,永不停歇地拉着生活之磨。
即使偶尔你快了一步,能够“啃”上一小口“幸福的美味”,也会在还没回过味儿来的瞬间就被生活的糙手扇上一巴掌:
前路漫漫呢,驴儿!
那么,我们这些生活的“驴子”到底要拖拽着“磨盘”跑到多快,才能赶上幸福?没人有答案,又或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但有两点是肯定的——
越有钱越幸福?NO!
有钱就会永远幸福?NO!
幸福离你有多远?
可能永远不会有答案
除了月薪,《2016年幸福调查报告》更是指出:
低学历群体比高学历群体更容易获得幸福,有房群体比没房群体更容易获得幸福,有伴侣群体比没伴侣群体更容易获得幸福。
有人指出影响幸福最大的五个因素是:乐观程度、健康状况、休闲满意度、是否有伴侣、医疗服务满意度。
显然,金钱的多少和这5个因素之间都有或强或若的相关性,处于对精神世界的绝对尊重而去否认薪水在生活幸福度中举足轻重的意义,是不理智的。
抛去薪水谈幸福,怎么讨论都显得单薄了一点。
幸福离你到底有多远?
可能就像刘婉荟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所以有钱也好,没钱也罢,看淡得失,摆正心态,努力让自己更好才会让我们更接近幸福。
《道德经》第十九章里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诚然如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