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东区寄养猫不仅是美国澳洲家庭也热衷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点击:[4]人次
澳洲一份报告显示,因为收养法律的不健全,导致2017年澳洲只有317名儿童被收养。(图/《阿德莱德时
【澳洲网韩申易11月27日编译报道】近日,在澳洲国内,一份报告显示,因为收养法律的不健全,导致2017年澳洲只有317名儿童被收养。这一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
与此同时,中国网络上一则来自美国26岁女孩的寻亲消息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据悉,1992年,潘甜甜在扬州茱萸湾公园内被捡到,后被送至扬州福利院。1994年,潘甜甜被一位美国女士领养,2012年考上哈佛的政治系。近日,在养母的支持下,她前往扬州寻亲。据了解,截至2018年,已经有超过10万名中国孤儿被美国家庭收养。实际上,尽管收养制度相对复杂,澳洲家庭也热衷于到中国收养孤儿。
澳洲呼吁设立全国性的收养法律
让更多儿童不再流离失所
议会委员会建议,应使用“综合出生证明”的办法,列出一名儿童的亲生父母和养父母信息。(图/《阿德莱德时
综合澳新网、《阿德莱德时报》报道,当墨尔本的布里顿(Aedan Brittain)7岁那年,在从小学回到寄宿家庭时,他发现自己的包裹已被打包进行李箱内,并被堆在了前门。他被自己的寄养人突然告知,一名工作人员将很快带他去一个新家。
这只是布里顿在18岁之前被要求搬至新家的70个案例之一,而他的亲生父母尽管非常爱他,却缺乏生活技能,无法提供养育孩子的能力。“我不停地辗转在房子和寄养人之间。因为他们提供的养育服务达不到标准,我每次都像是过了一辈子那么久。”
对于现年25岁的布里顿而言,其中一次最舒适的安置是8岁那年,那也是自己停留最久的一个寄养家庭,长达4年。“在那之前,我所知道的只有我成长过程中的混乱和缺陷。我认为,这一稳定的持续的机会,加上一个不会放弃我的家庭,对培养我的韧性及理解生活的另一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根据澳洲议会委员会的一份新报告,如果澳洲能在收养事宜上采取全国性的举措,更多儿童将能够体验到布里顿所述的这一稳定性。
议会社会政策和法律事务委员会建议,澳洲的联邦政府应承诺建立全国性的收养框架,并与各州和各地区展开合作,颁布全国收养法律。委员会主席班克斯(Julia Banks)指出,这将使目前基于各州的系统变得不那么复杂且一致,并促成更多儿童被收养。
数据显示,目前有4.7万名澳洲儿童居住在家以外的养育中心,而澳洲是全世界收养率最低的国家之一。2017年,仅有312名儿童被收养。
班克斯表示,如果澳洲能有一个相对不那么碎片化的收养系统,而是效仿英国,可能现在的这一数字本可以接近5000人。
“目前,我们澳洲所拥有的系统正在使许多孤儿被困在一个不健康的圈子里。没有什么比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有保障、有教养的家庭来得更重要了。”班克斯表示,当前的复杂法律剥夺了儿童被收养的机会,他们从一个家搬到另一个家,导致了更糟糕的结果。
班克斯领导的委员会还建议,应使用“综合出生证明”的办法,列出一名儿童的亲生父母和养父母信息。其还呼吁实施“公开收养”制度,鼓励儿童在社会工作者和养父母的支持下,与亲生父母保持联系。
担忧声音:收养不能解决儿童保护的相关问题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收养是儿童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案。一些有关收养议题的批评者认为,当前的收养提议与过去强制收养“被偷走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从1910到1970年,全澳有近10万名原住民儿童被政府从家人身边强行带走)和未婚妈妈子女的政策有着太多相似之处。
有担忧指出,被收养儿童的血统将被永远被切断,一旦他们永远进入“永远的家”,将不会有人对这些脆弱的孩子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南澳被收养人权益和信息服务机构(South Australia’s Adoptee Advocac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认为,现有可查的研究结果表明,收养可能导致“严重的问题”。在提交的意见书中,该组织认为,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领养神话”站稳了脚跟。意见书称,声势浩大的支持收养的游说团体已经说服了那些“通常真的把儿童的福利放在心里”的议员,但现有的研究并没有支持他们的说法。意见书还称:“部分原因在于,这是一个非常简洁、吸引人的一揽子计划,依照推测将儿童需求与成人对儿童的需求捆绑在一起,同时解决了政府对需要照顾的儿童的责任问题。”
此外,该组织的意见书指出,在近5万名“孤儿”中,大多数与祖父母或自己的大家族居住在一起。
今年6月,在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ersity)副教授哈拉汗(Lorna Hallahan)对南澳的儿童收养系统进行审查后,其得出结论:收养不应被视为在法定儿童保护制度内处理实际问题的灵丹妙药。对此,南澳儿童保护厅长泰勒(Cathy Taylor)表示了同意,她还对议会委员会表示,相反,“我们绝对应当专注于增强儿童和年轻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以及归属感和长期认同感的形成”。
澳洲人热衷收养中国孤儿
重视与中国的文化联系
2008年参加中国新年游行的刘康怡(音译)。(图/澳广网)
在澳洲国内收养制度尚存争议的背景下,澳洲人赴中国领养孩子渐成趋势。
据了解,自1991年12月29日,中国颁布了《收养法》,开放了外国人收养中国孤儿之后,截止2018年,已经有超过10万名中国孤儿被美国家庭收养。这既是中国孤儿被其他国家公民领养的最高纪录,也是美国公民领养他国孤儿的最高纪录。除美国外,澳洲人也热衷于到中国领养中国孤儿。
据澳广网报道,在2008年的中国传统新年游行队伍中,就有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家庭队伍:孩子是中国出生的亚裔面孔,而父母则是土生土长的澳洲白人。对于刘康怡(Liu Kang Yi, 音译)和她的家人来说,参加新年游行是一件巨大的惊喜。11个月前,格兰特·西蒙斯(Grant Simmons)和安托瓦尼特·李(Antoinette Lee)在中国中部将康怡领养。妈妈安托瓦尼特表示,2008年已是他们这个家庭第五次参加新年游行活动,他们与中国社团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对于在澳洲出生的父母来说,有海外出生孩子的家庭所面临的挑战必须包括:他们的孩子与许多其他孩子看起来不同,而且他们之间在文化和语言知识方面存在差距——因此,他们希望与处境相似的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安托瓦尼特说:“与我们的集体收养家庭团聚是我们社交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也有从中国领养孩子的朋友,所以我们会经常聚在一起。由于一些孩子来自同一间孤儿院,这些孩子之间几乎有着一种姐妹般的纽带,他们被当作‘同一批人’或团体收养,所以我们尽量保持着这种纽带。”
孩子来自中国的家庭(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组织主席威尔逊(Lisa Wilson)表示,在澳洲全国,有超过450个家庭和他们有着相似的情况。这一组织的成立旨在支持那些已经收养或准备收养来自中国、台湾地区或香港地区孩子的家庭。据介绍,收养的整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冗长、复杂和情绪化的过程。除了给予收养援助,该组织还协助组织了中国新年游行活动,同时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夏令营。
游行队伍中领养中国孩子的澳洲父母。(图/澳广网)
威尔逊介绍称,这些集体聚会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社交机会。她表示,自己5岁的女儿艾米丽(Emily)几乎认识每个州有着类似情况的孩子。“这种联系对她的自我意像的建立和发展非常重要,对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我们从被收养的越南儿童的父母那里学到了很多,他们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自己的出生国文化。现在他们告诉我们,这种联系是多么重要。你不仅要收养孩子,还要接受这种文化。”威尔逊表示,在家里时,自己的汉语普通话水平很糟糕,但足够购物和四处走动时使用。“我的女儿星期日会去上中文学校,在我们回她在长江沿岸的老家时,她已经成为了我们谈话中的重要‘中间人’。”
威尔逊解释道,她和丈夫之所以选择到中国收养孩子,是看到了中国文化在澳洲社区内的能量,再加上澳洲到中国的飞行时间只有大约10小时,这使得维系文化联系更加容易。
而在康怡的澳洲家庭里,她的妈妈安托瓦尼特则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她还是一名中国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得益于这样的优势,康怡和妈妈可以一起读、说和消化尽可能多的中国文化及语言,试图保持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尽管悉尼中国社区的大部分人讲得是广东话,我们会在家说普通话,因为普通话正在成为主导语言,并且大多数讲广东话的人也都能明白普通话。”
对于让孩子参加中国新年游行活动的意义,威尔逊表示:“这是帮艾米丽树立一种自豪感,让她知道自己是一个华裔澳洲人。由于她是在盎格鲁—萨克逊家庭长大的孩子,我们希望她能对自己的身体形象感到满意,并对身为中国人的意义感到自豪。”
在澳洲,像威尔逊和安托瓦尼特一样注重中国领养孩子文化认同的父母还有很多。中国孤儿的收养大国——美国更是不例外,其实,大部分的美国领养家庭都不会隐瞒孩子的身世。他们在小孩能听懂话的时候,就会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世。甚至也会像威尔逊和安托瓦尼特热一样主动给小孩灌输一些中国的文化,给他们穿中国的传统服饰,使用筷子,一起过中国节日,来帮助自己小孩加深与原生文化的联结。于是,这也才有了本文开头发生的——潘甜甜回到中国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寻 “根”的故事。而这些暖心的故事,全都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爱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有爱,没有血缘关系、外貌迥异都不是问题,这样的孩子依然能够茁壮成长,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