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花园里可以养狗吗王世襄连玩都玩不好还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点击:[3]人次
说到玩儿主,有各式各样的,玩家的爱好各不相同:玩儿核桃、盘串、养紫砂壶、溜鸟儿、斗蛐蛐、养狗等等数不胜数。但真正能玩儿出花样、玩儿出名堂的玩儿家,少之又少,而王世襄可以算其中之一。他让市井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玩儿出了一门“世纪绝学”,因而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儿家”。
王世襄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是前清官员,官至工部尚书。父亲王继增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在民国政府里从事外交工作,担任过北洋政府的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是著名的鱼藻画家。外公是思想新派,投资开西医医院。大舅金北楼是北方画堂的领袖。四舅金西厓是一代竹刻大师。
优越的家庭环境,极其丰富的物质生活,加上母亲的万般宠爱,让他前半生和众多不学无术富二代、官二代一样,不仅挥金如土,还十分喜欢玩乐。
北京城里各种复杂新奇的玩意儿他都喜欢:十岁起就开始养鸽子、玩蛐蛐、葫芦、驯鹰和放狗捉兔、八卦、太极、摔跤。他不仅喜欢玩儿,还经常邀约擅长的玩儿主来探讨。
玩儿葫芦时,曾经苦于拿不出像样的葫芦,与人谈论时,发觉自己的葫芦常常拿不出手,他便自己种植、制作文玩葫芦,找师傅拜师学艺,直至能拿出令众多玩家都爱不释手的作品才肯罢休。
“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虽然痴迷于老北京的玩意儿,颇有前朝遗老遗少的风范,好在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十分重视对他和哥哥的教育,从小不仅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他得以在玩乐的同时考进了燕京大学。期间他仍然不改以往作风,曾怀揣蛐蛐到教室上课,蛐蛐 的叫声让同学和老师向他投来了异样的眼光。期间家人为了让他安心学习,在学校附近为他租下一套四合院,并请人专门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可对他而言,这里变成了绝佳的玩乐场所。在这里他驯鹰、玩儿鸽子、养猎狗。
直至大学本科毕业前后,已经二十五岁的王世襄仍旧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
就在这一年,家里突然传来母亲离世的消息,一直对王世襄疼爱有加的的母亲离世,对王世襄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这时他才幡然醒悟,决定放下身边的玩意,把猎狗、鹰送人、收起葫芦,重新投身到学习中,渴望担起家庭的担子。他决定跨专业考取研究生。积极和舅舅等擅长作画的家人朋友请教,选择研究古代绘画,顺利通过了研究生毕业考试,拿到了硕士学位。
同年(1941年)冬天他来到川西李庄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学。在抗战胜利后,在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举荐下,参与了清理抗战时期的文物清理追还工作,经过奔走交涉,共追回、征购文物达2000余件。
新中国成立后任故宫陈列部主任,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对“三反”后的处理有意见,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摘帽”,宣布的当天调回文物局工作。他在离开文物岗位的整整十年中,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坚持文物研究。文革期间,又一次受到冲击,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彻底平反。
他不仅仅会玩儿,由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较强的文字功底,他闲暇之余把自己年轻时候玩儿过的老北京的玩意儿结合自己多年对文物的研究写成了《明式家具珍赏》、《锦灰堆》、《北京鸽哨》、《竹刻艺术》等优秀的作品,对我国文物研究、收藏、传统民俗文化流传都有重要的贡献。
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多才多艺,擅书法与诗词,兴趣广泛,某些著述超出一般文史工作者的研究范围。
王世襄-常被人们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可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