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养猫加菲猫共享充电宝这么贵为何还不赚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点击:[5]人次
王思聪17年对聚美优品陈欧放狠话:共享充电宝能成功我吃翔!
5年过去了,共享充电宝进入最高10元/小时的时代,而且我们一边喊贵,一边还不得不扫码用它!
为啥短短5年,这个曾被万达公子哥看不上的充电宝生意还能让我们主动掏钱?共享充电宝又到底赚不赚钱呢?
危机博士这就揭开一场共享充电宝的资本大战!
2013年追求极致高性价比的小米入局做充电宝,彻底打破了充电宝的价格底线,几枚可充电电池,装在一个盒子里,就卖几十块钱,能满足一台手机2天的充电需求。
但雷军却没想到消费者先是叫好,随后又变得抵触了起来!
随身带了手机,还要带个比手机还重的充电宝,不装包里不行,插在口袋里又嫌累赘,确实很麻烦!
那年,一个叫袁炳松的做电池电源生意的创业者,正在痛苦地思考着,一方面小米充电宝的超低价,让32岁的小袁,生意撑不住了,另一方面,16岁就来深圳打拼,混了十几年商场的他想捣鼓一个新模式:把充电宝放在餐厅等消费场所,租给消费者,收租金!
这个主意是袁炳松一个做餐饮的朋友给他的灵感。朋友说,顾客老在店里借充电器、充电宝,真把餐厅当免费充电的地方了?
哎,袁炳松立马行动,自掏腰包拿出了100个充电宝,放在店里供食客使用。这也成了小袁的一次市场调研。需求果然很旺盛,不过很容易有借无还!
只要能解决是谁借的,怎么借、如何还、要不要收押金这些问题,其实共享收租的模式就可以实现!
一年后,袁炳松和几个小伙伴就成立了来电科技,并在10月研发出了首台共享充电设备。
当然第一批设备并不理想,而且眼看着创业的资金就要烧光了,小袁团队很是着急。
来电科技的CMO任牧曾回忆:“当时,还没有共享经济的概念,更没有公众和资本关注的共享充电设备,全是靠创业的梦想和几个创始人自筹资金支持产品研发。”。
难道来电科技因为缺钱,就此结束了吗?命运就是如此奇妙!
16年之后,共享经济模式突然火了!特别是共享单车,OFO、摩拜单车、小鸣单车等受到了大量资本投资,这也带货了共享充电宝概念。
2017年4月来电科技久旱逢甘雨,突然获得了SIG和红点中国领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
就是这笔资金,让来电充电宝设备得已量产投放,手握百项充电宝专利的来电科技瞬间坐上市场第一把交椅,但屁股还没坐热,来电的竞争对手就向它发起了挑战。
随着共享充电宝愈发受到资本关注,大量同类企业突然涌现!
高瓴资本、小米等迅速投资了怪兽充电,盐城政府投资基金与上海加菲投资3亿元投资了伏特+,小电科技更是创造了融资神话: 38天内完成3轮超4.5亿元的融资,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仅用了半小时就决定投资小电科技。
而那一年的重头戏就是美团与聚美优品,王兴低调在石家庄和青岛测试共享充电业务,而只为自己代言的陈欧则宣布,聚美优品这家美妆电商收购街电公司,进军共享充电宝市场。
资本在那个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年代,盲目入局共享充电宝业务,最高峰时共享充电宝品牌近百家,17年一年融资规模超30亿,而竞争模式还是老样子,烧钱补贴抢市场!
这惹来了不少质疑声,万达大公子王思聪对陈欧喊话:共享充电宝能成功我吃翔!
确实之后共享单车领域的百车大战以一地鸡毛收场,OFO陷入败局,无资本愿意相救,摩拜无奈卖身美团,共享单车的败局给了共享充电宝一个大大的警示。
无论是最早入局的袁炳松,还是后来的陈欧,他们都没想到,寒冬来得比他们想像得更早。
2017年10月,与袁炳松前后脚入局的乐电品牌宣布停止运营以倒闭收场,随后小宝充电、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河马充电等7家企业也走到了尽头。
第二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融资额就跌去了9成,仅剩3亿元。但此时,市场快速形成头部效应,通过资本注入烧钱模式,给客户免押金、5毛钱甚至免单的低价策略,百电大战进入高潮。但最后的胜者只属于少数。
3年的厮杀后,行业格局就变为了三电一兽:小电、街电、来电、怪兽,四家寡头垄断市场。
而其中怪兽充电在21年坐拥2.87亿用户,赴美上市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同年,陈欧的街电与搜电合并为竹芒科技,与怪兽充电在用户数上不相上下,而小电、来电和一度关停业务的美团则慢慢落后下来。但这场5年之久的资本大战如今仅剩头部两家公司的竹兽之争了。
两者孰优孰劣呢?如今共享充电宝行业以自营与代理两种模式为主,发展代理商可以快速开拓市场,但牺牲部分利润,自营模式则能更好地把持住收入。两者各有优劣:比如竹芒科技就使用代理模式,牺牲利润快速布局抢占市场,这就让其市场设备份额能成功超越自营+代理模式的怪兽充电。
但代理模式存在一个问题:代理具备定价权,因此在不同的消费场所,如商场餐厅、酒吧、高档酒店等,共享充电宝的定价就被代理商调高,不少动辄5元、10元/小时的天价租赁费就出现了。
尽管如此,充电宝行业还是不赚钱!
怪兽充电2022年一季度亏损0.96亿元,二季度又亏1.85亿元,自上市至今,每个季度亏损近亿元,股价从上市时的10美元跌到了如今的80美分!
行业曾经的另一家龙头,有着阿里、腾讯、红衫资本等投资的小电科技,甚至因连续亏损而搁浅上市计划。
而昔日一哥袁炳松的来电科技年内2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被执行标的金额近亿元,早已光芒不在!
面对疫情影响下消费人流的减弱和充电宝非刚需性且可替代性强的特点,任凭再高的小时价格,还是抵挡不住共享充电的寒冬。
而这场腾讯、阿里、小米、高瓴、顺为、红衫资本等参与其中的百电大战至今没有决出一个胜利者。
留言聊聊,你还看好哪家的共享充电宝?我们评论区见